一般来说,活动中目标的达成和制订,需要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进行细化、层层分解,通过具体目标的达成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也不例外。据此,可以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分成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面。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学前阶段健康教育总的任务要求,是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的组成部分,与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在方向上一致且相辅相成,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整个学前教育阶段中,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教育的四条总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稳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对学前儿童的身心保健起规范作用,也是确定相应的年龄阶段目标及具体活动目标的依据。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健康领域保育和教育主要目标的阐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可以看出,上述总目标表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是虚弱现象。”对学前儿童而言,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没有缺陷,还指应该具有情绪愉快、开朗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主要方面。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以身体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情绪稳定,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既真正保证身体的健康,又真正保证心理的健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教育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体现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保教合一”的思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既重视让教师承担起保护自护、自理能力差的儿童的责任,又强调让儿童掌握必要的安全和健康知识,提高其保护自身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其中,与安全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幼儿作为独立个体,不应该成为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幼教工作者都应遵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做到保护与教育并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既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又关注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习基本的安全卫生保健知识,具备积极的健康态度并不难,如通过几次教学活动,小朋友懂得了洗手的重要性,知道“不洗手会有细菌”,并且积极地响应“我以后吃东西前先洗手”。但是,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如果不反复训练渗透,多数儿童难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行为习惯。因此,虽然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意识、转变学前儿童的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都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但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游戏、生活渗透等帮助儿童实现健康态度的转变和健康行为的科学养成,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开展健康领域活动的重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以 3—6 岁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制订的符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对 3—6 岁学前儿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既是总目标的细化,又是制订具体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这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适宜的具体目标,以增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适宜性和发展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健康领域的总目标,笔者将从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目标、学前儿童身体认识与安全保护目标、学前儿童饮食营养目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目标、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目标五个方面,来介绍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如表 2-1 至表 2-5 所示。
表 2-1 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目标
表 2-2 学前儿童身体认识与安全保护目标
表 2-3 学前儿童饮食营养目标
表 2-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目标
表 2-5 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指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应该实现的健康水平或教育结果。它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预知和规范作用,也是衡量健康教育活动成效的评价尺度。对于具体教学活动目标,幼教工作者应在深入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体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
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创设幼儿园的环境资源,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学前儿童在丰富、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健康认识水平,养成健康习惯,感受健康生活。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如鲜艳明快的色彩、生动活泼的造型能引起儿童愉悦的感受,而不同的活动和生活区域要根据实际用途营造不同的氛围。举例来说,颜色较浅的墙壁色和色彩艳丽诱人的食物图片适用于进餐环境;明快鲜艳的颜色和收纳性能良好的桌柜适用于大活动室;有益入睡的浅色系和舒适安全的床具适用于儿童休息区,“海底世界”“森林王国”等不同主题的环境创设能增强儿童的愉快感受。环境布置和创设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幼儿动手设计和制作,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3—6 岁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阶段,他们的活动通常带有情绪性色彩;而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极大。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能够给儿童更加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游戏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知识拓展 2-1
案例一:在某幼儿园里,小朋友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一不小心,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捣蛋!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等老师视线转移时,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案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面跑,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对小女孩说:“哎呀,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小男孩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来,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整理好衣服后,说,“让老师看看,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为营造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来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尊重儿童个性和主体性,重视平等的师幼关系;重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家长会、入园和离园接待、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和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针对每位儿童的具体特点提出合理建议,为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争取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要将无穷无尽的健康奥秘传授给儿童并非易事。幼教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选择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有关健康的奥秘。比如说,教师进行身体生长发育与身体保护教育活动时,会受到幼儿理解水平的限制,单纯为幼儿讲解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幼儿进行“量身高”“测体重”“比照片”“触摸心跳”等游戏,使其通过亲身感受、动手操作等方式丰富自身的感知经验,激发探索身体奥秘的积极性。又比如说,教师讲解火灾、地震、拐骗等意外事件发生的脱险自救方法时,可通过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加以适时引导,教给幼儿脱险自救的方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的达成,除了要求教师通过精心安排集体教学活动来教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活动进行渗透。一日生活环节蕴含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坚持“保教合一”的思想,深入研究一日生活中的保育、教育因素,在每一环节渗透健康理念,在工作中随时注意观察幼儿,以幼儿生活中的事情为教育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
知识拓展 2-2
背景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中蕴含着教育内容,随机教育契机很多。因此,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反之,会丧失良好的教育契机。
保护幼儿的生命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幼儿安全教育和保护工作。随机教育是自护教育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为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会有较深的理解,也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程
1.认识火警电话“119”
饭后散步活动时,波波透过院墙看见焚烧树叶的烟。他大叫起来:“老师,着火了!”我没有直接理会,而是弯下腰来问他:“你怎么知道着火了?”我们的交谈吸引了其他幼儿,有的幼儿露出紧张的神色,有的幼儿紧张地大叫(这说明幼儿已有初步的自护意识)。为在随机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我立刻蹲下来和幼儿聊了起来:“着火了,我们该怎么办呢?”幼儿的回答是,找消防员叔叔,打 110,有的幼儿甚至表演了起来。“消防电话到底是多少呢?”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有 120,有 110,就是没有 119。这说明:①平常的安全教育还是有效的;②实际联系不够,需要在随机教育中加以强化,做到不但有意识,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护能力,尽最大能力离开火源,寻求帮助。我立刻在地上用石头写了大大的“119”,并告诉幼儿:“这是火警电话‘119’。你们还小,发生火灾时,你们要赶快离开,告诉大人请他们帮忙。”
2.初步感知火的危害和益处
我带幼儿去观察火源,让幼儿知道火有好处,也有坏处。看到枯叶还在燃烧并冒出很多烟,幼儿还是以为真的着火了,认为需要请消防员叔叔,打“119”电话。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烧的是什么?为什么烧它?烧了有什么用处?这种火有没有危害?”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我相信他们已经明白这种火的意义。
3.进一步感知玩火带来的危害
正好前面有一片枯草被一个调皮男孩烧掉了,我带着他们来到此处观察。“这一大块黑黑的地方怎么了?周围的草漂不漂亮?柔软不柔软?”以此引导幼儿明白随意玩火的危害。
回来的路上,我还讲了发生在大哥哥身上的事,由于玩火点着了稻草堆,引燃了房屋,最后在消防员叔叔和其他大人的帮助下这场火才被扑灭,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已经种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知道如何自护。
反思
1.抓住教育契机,灵活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安全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安全教育;幼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安全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波波的发现就是生活中的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教师抓住了它,并对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安全教育具有随机性,要让幼儿在真实情感中感受,如果教师认为可以暂搁一下,事后再去教育,肯定缺乏教育力度。因此,我做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情境式教育
小班幼儿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强,认知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被烧的场景、真实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幼儿,激起了幼儿对草地的爱护情绪及房屋被烧的惋惜情绪,使幼儿深深明白随意玩火的危害。情境式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染幼儿的情绪,在内心形成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自我保护能力。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教师的责任,而过分消极的保护有时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甚至终身有益。教师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幼儿健康成长,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外还应该抓住一切直观机会,从小班就坚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与学前儿童教育目标紧密相连,为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就要在发挥幼儿园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成长。举例来说,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等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幼儿,要特别注意家庭生活中的自然渗透,在养育过程中保证幼儿潜移默化教育的一致性。
本章案例导入中,正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家园教育工作的一致性,而加重了强强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性格“更加怪异”,甚至“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家园共育不仅强调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幼儿教育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也强调幼儿园充分了解每位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对每位儿童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与家长的配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