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健康、健康教育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健康与健康教育意识。

2.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3.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4.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案例导入

乖巧的小红今天回到家特别高兴。她告诉妈妈今天老师在幼儿园教他们怎样预防龋齿了,最主要的方法是刷牙和漱口。她从此每天都刷牙,可半年后还是有了一颗龋齿。医生说是因为小红刷牙时间不够,刷牙方法也有些问题。小红妈妈很沮丧:“幼儿园不是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吗?为什么没有效果呢?”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健康教育要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完善固然重要,健康行为的训练与监督也不可或缺。可以说,健康教育更强调健康行为的实效性,而非仅仅培养健康教育观念。

一、学前儿童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194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如下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完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 1989 年对“健康”定义做如下补充:“除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一个完整又科学的健康概念,因为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人类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健康的含义:

(1)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健康几个方面的完美状态。从身体方面来看,机体应当发育匀称,功能健全;在心理方面,机体应当心理稳定,精力充沛;在社会适应方面,机体应当关系和谐;道德健康。但是,要达到这些完美状态很难,且在不同方面也有不同标准。

(2)健康和疾病是相互演变的过程。健康既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是机体不断调节和维持的平衡状态。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机体一旦出现某种平衡失调,便会脱离正常状态,称为“不健康”或异常。疾病是指机体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这三种状态相互转换,疾病一般由健康经过“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这就打破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而是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定义了健康,使健康的概念更全面。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生长发育正常,能较好地抵抗各种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能较快适应环境,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与系统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抵御疾病的能力。生理健康是学前儿童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人格发展正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情绪稳定,无任何心理障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条件。

社会性健康是指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正常,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互助、合作、分享的品质,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道德健康是指学前儿童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三)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1.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

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生长发育良好,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

(1)生长发育良好,即学前儿童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各项体格发育指标、生理机能指标和生化指标符合健康标准;食欲良好,睡眠好,精力较充沛;等。

(2)机体对内外界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即学前儿童具有一定的疾病抵抗能力,较少得病;对冷、热等环境的变化具有适应能力;能适应多种体位(摆动、旋转)的变化;等。

(3)体能发展良好,即学前儿童的活动能力发展正常,各种基本动作(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等)适时出现;肌肉较有力,身体动作较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手、眼的协调能力发展良好;等。

2.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当下学界对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环境,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应变、应急恢复能力和自我实现的理想与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到同龄人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有安全的依恋关系,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

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健康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健康是指学前儿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处于良好状态,包括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学前儿童社会性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能较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能主动积极地应付各种压力,以保持与环境之间及自身内在的平衡。

4.学前儿童的道德健康

学前儿童的道德健康是指学前儿童能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学前儿童道德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与人相处和谐友好、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他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信仰,有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开拓进取精神。

(四)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有赖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有赖于自身状况,与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及环境的反作用有关,很难将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诸多因素截然分割。

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对学前儿童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及在不同环境下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反应。学前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期,生理状态在不断地变化。机体某一部位的发育障碍或者遭受损伤,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举例来说,病变、外伤、中毒等引起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损伤,会导致个体生理活动失常,会引起机体,特别是各内脏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的改变。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等。有些是自然界固有的,有些是人为的,都以自然因素形态对学前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水、动植物等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类物质条件,维持和促进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发展,也为他们提供各种精神条件,使他们情绪愉悦、积极向上。

(2)社会环境。人不但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的健康除了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与社会其他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这个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从学前儿童活动的范围和场所来看,对他们影响较大的社会环境主要有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

(3)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指社会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医疗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的活动过程。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充足的疫苗供应、足够的医务人员等因素是保障其健康的基本条件。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卫生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时期,人们对健康教育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认为健康教育以教育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终极目标,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实际行为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通过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健康教育,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的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为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提高学前儿童对卫生科学的认识,从而转变态度,促使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保证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养成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龄前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这是因为学前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健康的儿童应该能够积极参加有利于自身健康的活动,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学到很多健康知识,改善对健康的态度,形成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将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学前时期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其学前期的生命质量,而且能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其提高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均十分重要。

(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的基础。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学前儿童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智能素质教育、品德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4)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前儿童的健康是提高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只有个体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大和繁荣。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估计某事物或行动的价值的过程。学前儿童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的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包括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的评价,对接受健康教育的学前儿童的评价,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的幼儿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贯穿整个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过程。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意义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是衡量、判断儿童健康教育计划及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客观方法。它具有以下意义:

(1)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儿童健康教育计划是否符合儿童的普遍要求,是否把握住了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

(2)可以检验通过健康教育是否促进了儿童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改变,是否激发了儿童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是否达到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的。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不断总结健康教育的规律,观察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作用,从而探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3)可以加强上级机关或同行专家等对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促使幼儿园按照健康教育目标、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考核幼儿园的依据。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原则

1. 实效性

实效性是指评价必须注重实际效果。实际效果评价的重点在于:一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重点评价学前儿童的知识、态度、行为习惯的改善情况,以行为习惯的形成率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二是,注重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疾病控制情况等,从而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学前儿童教育评价要客观、科学,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标准一经确立就不能在评价过程中随意改变。

3.方法多样化

要使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客观、科学,必须对健康状况做定量分析。但教育现象异常复杂,有的可定量,有的只能定性描述,有的需先定性再定量,因此必须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只有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结合,才能进行科学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学前健康教育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取得的健康教育效果和健康教育目标的完成状况进行判定,目的在于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提高教育质量。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步骤

1.评价的准备

(1)组织工作准备。在进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之前,应根据不同评价类型和预期评价内容,确定是否聘请专家组成专家组做好教师参与评价的动员工作。比如说,对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价工作,一般外请专家;对幼儿园开展的饮食营养教育活动的评价工作,由园内教师、保健医生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就能胜任。

(2)评价方案准备。准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方案时,要明确评价目的和内容,并确定评价标准,设计表格及其他文件,落实评价工具。

2.评价的实施

(1)搜集资料。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资料是否全面、客观,关系到评价的可信度。因此,评价者应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尽可能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技术搜集理想的资料。

(2)处理评价信息。在获得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评价者应根据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酌情予以评定,并对多个项目进行汇总。有些数据信息处理可由计算机完成。

(3)撰写评价报告。进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要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判断并得出是否达到标准或优良等级的结论,并撰写评价报告。

3.评价结果的处理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进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评价的目的不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否达到标准的最终结论的形成,而是帮助被评价者认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一)学前儿童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健康知识评价是指围绕健康活动及日常健康教育内容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载体。健康态度评价是指对儿童是主动积极还是消极被动地执行和保持健康行为进行评价。健康行为评价是指对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及其他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进行评价,这是健康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二)健康统计指标

健康教育统计指标包括生长发育水平、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

1.生长发育水平

生长发育水平指标是指将实施健康教育的儿童群体与未实施健康教育的儿童群体的生长发育水平进行对比,或者通过儿童在受教育前后的生长发育速率进行对比,来了解教育干预的效果。在学前儿童发育水平方面,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视力等;生理功能指标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等。

2.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指标包括智力测量、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社会适应能力测量等。

3.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指标是指通过儿童患病率、发病率的变化了解健康教育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月病假率来反映儿童的健康状况。

五、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有很多,一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等。

(一)按评价的基准分类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总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将其余评价对象与基准加以比较,也可以用某种方法将所有被评价对象排列成先后顺序的评价。如进餐时,有的儿童吃得很快或吃得很多,而有的儿童吃得慢或吃得少,这里的“快”与“慢”、“多”与“少”都是因班而异的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标准一般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有利于确定个体对象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但容易因评价对象的差异而出现标准的高低变化。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并作出价值判断。儿童健康教育绝对评价标准往往按照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等确定,不以被评价者的具体情况为转移,所有被评价对象都与客观标准对照比较。比如说,对儿童身高、体重、血色素、心跳频率等反映儿童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评价就是绝对评价,评价标准都有相应的科学规定。绝对评价由于具有科学准确、可以信赖的客观标准,较为公正合理,并且因揭示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之间的绝对差距而有助于评价对象明确努力方向。绝对评价标准是由人制订的,评价过程也由人掌握,很难做到绝对公正。尽管如此,绝对评价仍然是健康教育评价中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

(二)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评价者参照一定指标,对自己的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价值判断。作为一名教师,平时要开展自我总结和自我评定。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育过程中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因此,自我评价是容易开展的一种评价类型,并且由于被评价者就是评价主体,只要评价态度端正,评价中各方面实际情况准确性较高。自我评价由于缺乏外界参照体系,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较大,易出现评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2.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来自外部的评价,如上级指导人员、教师观摩健康教育活动后的评价,园长、教师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总体评价,教师、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安全性的评价,教师对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水平的评价,等。外部评价一般较为慎重,有时也需要较多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三)按评价的功能及运行的时间分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前期评价,是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者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加以测定。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前,要对儿童发展状况、健康需求及兴趣有所了解,否则无法决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重点。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中期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是在健康教育活动中针对活动效果进行的持续性评价,目的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育进度、方法、手段,以便达成教育目标。例如,儿童的健康知识是否因为健康教育计划干预后产生有利改变。它是健康教育效果的即时评价,根据即时评价结果考虑继续实施或修改计划。另外,教育策略的方方面面,如健康教学环境的创设、儿童的反应等,都是评价内容。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期评价或结果性评价,是在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后对其终期结果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判断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实际水平,包括是否进一步解决了儿童的健康问题,是否提高了学前儿童的生活质量等儿童健康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总结性评价既是最终的评价结果,也是制订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由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受到非行为因素和非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总结性评价应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已取得的健康教育效果,又不能有意掩盖不足之处。

(四)按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方法分类

1.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在儿童健康教育评价中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计算或数字描述的评价。譬如,幼儿园每年都要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从而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定量评价,其中诸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皮下脂肪层厚度、心跳频率、血色素等都以数字表述。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对不便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作出价值判断。譬如,儿童健康教育评价中使用的生长发育五等级评价法、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评语等都属于定性评价。

在具体实施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时,应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搜集来的客观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统计,因而较为公正,但有时失之简单化,容易掩盖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性。定性评价能够考虑到健康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多元因素,常常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谈话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因而不同的评价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何在儿童健康教育评价中将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实践训练

实践项目一 我的身体(小班)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身体外部主要部位,知道头、手、脚的主要作用。

(2)积极参加活动,能用相应的身体部位做动作。

(3)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

歌曲《我的身体》,一组课件,若干机器人玩具。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我的身体》,与幼儿一起做律动,激发儿童对身体的兴趣。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认识身体的各部位,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引导儿童观察的时候,教师应提醒他们按顺序观察,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局部,如人体分为头、躯干、胳膊、腿,头部有耳朵、眼睛、鼻子、嘴。

(3)讨论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引导幼儿讨论身体部位及五官的作用,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如腿可以帮助我们跑步。

(4)创编儿歌并做动作。引导幼儿利用身体部位、五官及相应动作编儿歌,如“我的小手拍拍拍,我的小脚踏踏踏,我的眼睛看一看,我的耳朵听一听”等。

(5)点击课件展示小动物受伤的图片,让幼儿说说怎么才能使自己不受伤。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

小手要保持干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跑步时要注意脚下的小石子等,不被绊倒;玩耍时要注意安全,不磕着碰着。

活动延伸

请幼儿玩机器人玩具,让机器人玩具做出各种动作,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

实践项目二 别生气(中班)

活动目标

(1)知道经常受不良情绪的困扰有损身体健康。

(2)学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活动准备

轻音乐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师生一起表演,唱《表情歌》。

教师: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表情?不喜欢什么样的表情?

幼儿自由表达。

教师:高兴、快乐是好的情绪,难过、生气是不良的情绪。好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狐狸是个爱生气的小家伙,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故事吧。

(2)教师讲述故事的第一段。

教师:小狐狸有个什么坏毛病?结果怎么了?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继续听故事:小狐狸爱生气,结果气坏了身体,是牛伯伯医生教给她治病的方法,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教师讲述故事的第二段。

教师:小狐狸唱歌比赛没有得到奖,她生气了。她是怎样让自己高兴起来的?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狐狸漂亮的花瓶被小猴子不小心打碎了,她生气了。她是怎样让自己高兴起来的?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朋友也会经常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还有哪些办法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呢?(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排解不良情绪的多种方法。(轻轻地哭,听听轻音乐,向好朋友诉说,做运动……)

活动延伸

教师播放轻音乐,师生共同欣赏,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设置拳击区,为幼儿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结合美术活动,将自己的心情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布置成“心情区”。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不良情绪,指导、帮助幼儿学会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能力训练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是衡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客观的方法,请结合幼儿园的实践,谈一谈学前儿童健康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U4lJylR6pQlgF3cZ0vC2gSAwPIvyaQFO0PznYjEX9niSu1JgRuhy00xnQVkwB0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