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空间理论及其与国际化的关系

在第一章中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对大学的发展及其国际化进行了梳理,如果转换一下思路,大学本身同样可以被视作空间存在,而大学的国际化则是重新定义与延伸本地空间的过程。正如辛格从空间角度对大学进行解释的那样:“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具有物质实体的空间坐标点(spatial allocation),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其他形式来对空间进行分析,它还是一个因自身传统、语言、形式等因素而存在的复杂现象。比如,大学的定义可能由于社会对其空间的不同理解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国际学生’或‘海外校区’这些术语在不同的理解下都代表着不同的目的、关系和过程。” 这段话意味着空间对于大学而言意义重大,大学本身是具有空间性质的,且会因空间立场的转变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为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入手研究大学的国际化提供了基础。相较于顺应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社会因素、地方差异等时间角度无法清晰说明的问题,还可以在全新的视角下重新界定国际化的本质,并对其能够带来的影响作出判断。与时间相比,以空间为切入点观察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有利于理解现代社会中整体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从而实现本文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个人所产生的实际变化的初衷。

事实上,学界对于空间的重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已初见端倪,最早对空间本体进行研究的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将空间问题提升到与时间同等重要的水平,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上,还在于将“空间”本身视作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进行研究,而非停留在马克思时只研究“空间内的生产”的阶段。在列斐伏尔看来,之前的哲学家,包括黑格尔与马克思等,是将社会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时间上,这更有利于考察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针对社会发展历程和变化的研究方式。长久以来,历史研究在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空间则显得无关紧要。但从20 世纪 60 年代起,空间的转变相较于时间则更明显——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以替代旧有的乡村与田野,资本在这些新空间中流通,高效率的工业模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却因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复而变得乏味。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再从时间与历史的维度进行观察,视角难免过于宏观而无法涉及个体及日常生活与社会现状之间双向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列斐伏尔敏锐地发现,对空间的研究能够将社会形态与当即发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在空间视域内解答日常生活和现代性的问题,空间与时间的不对等关系就此被打破。

继列斐伏尔之后,索亚、哈维、塞托等人继续在前者的基础上对空间理论进行了不同方向的补充与加深,终于发展出一整套理论体系,完成了社会研究的“空间转向”,即“提出空间不是被动和一个空的容器,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主动因素,是人们的空间实践形成的” 。其中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第三空间”的概念,特指人们实际生活的空间,是具体的、能够丈量的“第一空间”与抽象的、仅存在于文字定义中的“第二空间”的集合体;塞托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待空间,认为空间的特性是由人的活动所定义的;大卫·哈维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的生成,批判空间的重复性生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时空压缩”,并会最终使现代社会步入消亡;梅西则相对客观地分析了造成现代社会空间特性的诸多原因,认为现代空间生产的结果并非消极,我们应保有积极的态度应对。

空间既是世界存在的方式之一,与时间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帮助人们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而空间理论体系则综合了有关空间的全部研究。笔者在本章中将要做的即是对这个工具进行介绍,并着重分析其中与国际化相关的部分,为后文中以空间为工具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剖析做准备。 2SCChQuC+RS6dgQ/FvL8fFwkdk0PWc713xeVRUQD2igO+FEE+9FLPOLE7elhru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