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与经济耦合: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高宏存 张晓丹

摘要: 文化与经济相伴相生,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作为高增长性、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推动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助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和文化消费日益繁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推动制造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价值链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文化贸易方面,文化贸易水平持续提升,文化内容生产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型文化业态不断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因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从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提升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创新水平、完善数字文化贸易监管机制以及健全文化政策监管体系等方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耦合共生,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共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跃迁的关键所在,其中文化产业因其具有高增长性和高附加值特性,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依托,也是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并进,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结构性要求。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并以自身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和发展空间优化;文化消费多元与日益繁荣也从需求端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2016—201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2016年的30,7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363亿元(如图1所示)。2018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破40,000亿元大关;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逼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8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的省份有12个(如图2所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省市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和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持续增长,以及各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的增加,凸显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图1 2016—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0》

图2 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的省份及其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0》

(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由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2016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升,由2016年的51.6%上升为2019年的53.9%。从就业人员比例来看,2018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255.8万人,比2013年减少2005万人,下降10.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比2013年增加4726.2万人,增长28.9%。 二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2016年至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维持在8%左右,并保持上升态势,表明文化产业规模稳步增加,带动经济结构逐步由依靠“制造”向“文化+创造+服务”转变。

(三)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并推动区域经济的集聚化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是依托国家发展战略,构筑协同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化发展战略构筑起协同发展、内外联动的区域空间格局。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资源,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存在团状、片状、带状和集聚化分布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带状和片状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尊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动力。二是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发展核心动力。城市群,尤其是以一线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经济体量,更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场域,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城市排名始终位居前列,并带动周边城市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到2017年底,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分别以2.2%、0.6%和2.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9.2%、12.4%、9.7%的经济总量和11%、5%和8%的人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其文化产业的规模也与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应,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四)文化消费日趋繁荣

文化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社会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推动文化需求持续扩容不断提升,文化消费日趋繁荣。一是文化消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全面提高现代文明素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升级,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的数据显示,51.7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38.74%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属于生活必需品,跟衣食住行一样重要”。 2015—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随着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加而增加(如图3所示),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意愿逐步提升。随着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促进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二是技术赋能文化消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文化消费场景以及文化内容生产营销模式的创新。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AR/VR、高清特效和全息影像技术等新技术,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步伐,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魅力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和场景化的消费需求。海量数据、智能算法推动针对消费者多元需求的文化内容生产和营销,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诉求。三是文化消费品质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服务的品质及创意要求也随着提高,相应地推动供给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潮”文化消费就是典型的代表。在文创、国漫、综艺、电影等领域掀起“国潮”文化消费风,标志着“Z世代”人群对于传统文化创意转化、品质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崇,“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传统以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时代是传统文化、现代理念、先进技术相互碰撞融合的时代,也是个性宣扬、文化表达、潮流风范激荡的时代。消费“国潮”文化产品会推动“后浪”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持续调整和优化,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型世界工厂,向依靠创意输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计生产创意型和高品质国货来占领市场转变,中国制造正在向着全球中高端产业链进发,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图3 2015—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0》

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创新、文化创意及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创新要素,也是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在证明文化创意、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持续发展

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以中间性产品、要素投入的形态,满足社会生产性需求,或为生产活动提供辅助性服务,体现出文化的生产性功能和特征的文化产业” 。综合2014—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三项指标(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对应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及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项指标),从图4、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三项指标统计口径变化产生的影响,在文化的带动下,以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信息传输)、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及文化辅助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为代表的文化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加速了经济整体性转型升级。

(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发展

以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凸显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对制造企业由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大作用,有助于改变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落后、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促进制造企业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一是创意与技术提升制造业“设计感”。通过文化创意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融合,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二是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制造业“文化附加值”。通过文化涵养和文化品牌塑造,使文化符号价值等向制造业渗透,实现“美学增值”和 “品牌塑造”,提升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边际效应。三是搭建平台,实现文化与制造业的互联互通。通过搭建线上和线下的平台,为文化与制造业的创意融合提供渠道,推动文化与制造业多样化融合共生。

(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因其高增长性、高附加值和低碳环保等特征,成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典型代表,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内部结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中具有较强创新创意性、较高附加值和较为突出的文化艺术特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突出服务业的创意性,优化其内部结构,还有利于提升服务业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二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应对新产业革命冲击和挑战。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高度的创意性和创新性将发挥其引领性和带动性的作用,以持续的创意和创新优势应对新产业革命的冲击和挑战,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图4 2014—2019年,文化传播渠道增加值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 2014—2019年,创意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6 2014—2019年,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增加值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带动价值链升级

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仍然不高,其突出表现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从价值链分工中分得的利益较少。一项研究表明,每台iPhone4的生产线上,掌握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管理和销售等高利润环节的苹果公司攫取了绝大部分利润,而负责制造与装配的中国公司获得的利润仅占整机利润的1.8% 。价值链处于低端位置,不仅会产生对劳动力的廉价压榨,这也是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跨国企业伦理缺失淡薄的直接体现,更会影响“中国创造”发挥自身创意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如果说技术曾是企业竞争中超越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的制胜法宝,那么文化、创意、设计等逐渐成为超越技术竞争的新的制胜利器。面对新产业革命及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推进,中国必须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着力推动研发、设计和创意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再分配,向着“创造”迈进。而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无不与文化、创意要素息息相关,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正是推动这些创新创意环节的主力军。一方面,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通过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协调和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以自身的充分发展带动上下游环节,实现单一生产环节价值链的延伸,提升附加价值。

三、文化贸易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及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文化贸易总额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14.5亿美元,同比2018年增长8.9%,其中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达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文化产品进口总额达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如图7所示)。 在文化贸易总额保持上升态势的同时,文化产品内容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积极利用新型文化业态释放势能,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图7 2015—2019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文化产品出口总额、文化产品进口总额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0》

(一)文化产品内容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文化产品内容输出质量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持续发力,积极发挥创意力量,在电影、图书出版、游戏等领域均有提升。电影方面: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从2015年的440.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42.7亿元,5年内增加202亿元。 2019年,中国国产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口碑和票房都创下近年来的新高。“2019年国产电影在北美票房突破200万美元的就有三部,分别是《流浪地球》(587万美元)、《我和我的祖国》(235.6万美元)、《哪吒之魔童降世》(369.5万美元)。另外,《少年的你》也获得192万美元票房。除了票房成绩之外,2019年国产电影在北美的口碑也表现不俗。张艺谋的《影》在烂番茄获得94%的新鲜度,《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87%的新鲜度。” 在海外票房提升的同时,多部电影入围或者获得国际电影大奖(如表1所示),中国电影的内容制作不断提升,获得国际认可。

表1 2019年华语电影入围或获得国际知名电影节奖项

图书出版方面:2008—2018年,中国图书出口数量在波动中增长。2008年,中国图书出口数量仅为653万册,而2018年中国图书出口数量高达1067.17万册,比2008年增长63.4%。2018年中国图书出口额为5084.06万美元,较2008年3131万美元的出口额有较大提升。 在出口数量以及出口额提升的同时,图书、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差额逐渐缩小(如图8所示),输出呈上升态势,表现出中国图书出版领域的文化产品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游戏方面: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54.50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38.55亿美元,同比增长33.2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地区收入分布中,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为27.55%,蝉联第一。来自日本、韩国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3.91%和8.81%。三个地区合计贡献了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出海收入的60.27%。 以腾讯手游为例,据Sensor Tower商店情报平台对2020年5月统计数据显示,腾讯《PUBG MOBILE》在5月13日登顶美区iOS手游畅销榜,当月收入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刷新国产手游出海收入纪录。在海外市场,《PUBG MOBILE》是5月收入最高的手游,超越《Roblox》《怪物弹珠》《Coin Master》等海外畅销作品。《PUBG MOBILE》5月下载量超过3200万,目前,《PUBG MOBILE》在海外的用户规模将近6亿!腾讯游戏目前海外收入已经颇具规模。2019年,腾讯Q4的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占整体网络游戏收入的23%,达69.6亿元。 以腾讯为代表的游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迅速扩大,体现了中国文化产品内容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图8 2012—2019年,图书、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和输出合计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0》

网络文学方面:从出海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0,000余部,翻译网络文学作品出海数量达到3452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19年,国内网络文学作品规模已达到2594.1万部。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达到4.6亿元,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到3193.5万。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喜爱,海外网络文学平台不断建立,走出海外的中国网络小说,从最初男性喜爱的玄幻奇幻与女性喜欢的都市言情逐渐走向多样化,更多的小众细分题材如科幻、体育、游戏等也走进了海外读者的视野中,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的阅读需求,实现网络文学内容生产质量的提升。

2.文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量仍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对外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个人文化娱乐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出口额为12亿美元;进口额为40.8亿美元,增长20.2%。 随着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文化贸易逆差逐渐减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文化和娱乐服务业等领域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应增强。同时,技术创新催生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推动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受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影响,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表现突出,带动了文化服务贸易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与发展。2019年1—10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为15135.6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4.1%,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7959.8亿元,同比增长13%;进口额为7175.8亿元,同比增长8.2%。从具体领域看,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延续较快增长态势,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7.6%、19.1%、14.8%。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表明我国文化贸易不断向创造型文化贸易方式和结构转变,创新和创意等核心内容生产带来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二)新型文化业态彰显“国际范”

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短视频、微博、微信、美团等数字文化企业纷纷以自身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平台优势,通过本地化传播和发展,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群的喜爱。TikTok(抖音海外版)就是典型代表。TikTok是内容型短视频平台,短视频是一款“依靠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技术,借用短视频应用来制作出的几秒到几分钟、视频内容丰富广泛、前期投入少、形式灵活性高、公众参与度强的移动社交新媒体” ,具有内容创意性强,短小精悍和制作简单,生产主体去专业化的特点。 2017年,TikTok进入国际市场,运用本土化的思维,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风俗、兴趣爱好等不同,优先呈现本地区、本国以及周边等当地受众人群容易接受且形成共鸣共情的文化内容,以便获得当地用户的支持,迅速网罗当地多样化的受众人群,减少可能存在的各种文化冲突,最大化占领市场。“据Sensor Tower统计,TikTok的下载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2018年,TikTok的全球累计下载量为6.63亿次;2019年2月,TikTok在iOS和Android平台的全球下载量突破了10亿次大关。2019年11月,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5亿次。截止到2020年4月底,TikTok的全球总下载量已经超过了20亿次。从15亿次下载量增加至20亿次,仅仅用了五个月时间。” “2020年第一季度,抖音及海外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共获得3.15亿次下载,是全球下载量最高的移动应用。印度、中国(iOS市场)和美国是TikTok下载量排名前三位的市场,截止到2020年4月分别贡献6.11亿次、1.96亿次和1.65亿次下载量,分别占全球总下载量的30.3%、9.7%和8.2%。平台方面,来自Google Play的下载量超过15亿次,占比为75.5%。App Store贡献了4.95亿次下载,占24.5%。”TikTok庞大的海外下载量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表明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迈出了出海的坚实步伐。

我国文化产品除了数量上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产品内容输出质量也逐步提升。李子柒的短视频海外输出就是典例。李子柒在YouTube以短视频形式,通过记录围绕着她和衣、食、住、行的日常点滴,反映蕴含在其中的中国传统的技艺。这些有着浓郁中国风的视频,将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手工艺文化以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呈现在各国观众面前,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李子柒的视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粉丝关注量就超过了百万,“在YouTube上有800多万粉丝,超过了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YouTube粉丝量,视频总观看量超过10亿次,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常常突破千万次。” 短视频通过单个内容生产者的创意生产,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在世界观众眼前,打破了文化的鸿沟,迅速搭建起文化传播、交流和影响的桥梁,成为中国文化内容产品输出海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四、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高质量发展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从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看,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还有很大差距,精品化、特色化、网络化、品牌化等突显创意和创新性之处仍是软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匮乏。在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方面,依托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积累实现产品化转化过程中,文化经济优势未能充分显现,文化产品形式形态单一,还多停留在传统形式上,与数字技术、现代精神、审美意味、载体样态等方面的新要求还不能很好地匹配。从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看,文化原创能力较弱,缺乏宽松的激发创造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具有区域性和世界性影响的内容消费品少之又少。

针对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从技术创新、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文化贸易以及政策监管层面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拉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

1.加强数字文化产业新基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主要领域。新基建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超高清美学、3R(VR、AR、MR)产业发展、孵化AI产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夯实文化产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具有广泛覆盖范围的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信息设施,保障数字信号的全覆盖。在融合基础方面: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数字文化企业与企业级基础数字设施开展合作,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发挥数字化的渠道和平台优势,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及国家发展所需,科学预测技术发展前沿,把握产业革命的机遇,创新数字化设施,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

2.以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和业态创新。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变革总是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极大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推动文化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创新,数字化让精品内容实现多元化衍生。依托开放性、低门槛和互动性的技术平台优势,数字化技术激发了亿万普通民众的创新创造潜力,为优质文化产品内容生产聚合海量创作主体。同时,数字化催生了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新型文化业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表演、短视频等,丰富了文化产业的总供给。鼓励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大力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后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的发展,解决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困境,实现行业发展的换挡升级;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新型业态,充分释放新型业态的创新优势。推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业态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创新迭代,保持新型业态持续的创新活力,与时俱进适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二)提升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创新水平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人才培养。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和持续的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育方面予以支撑。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知识、技能和管理层面的创新,培育和支持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通过产学研和中介的合作,为全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文化产业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知识、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效率。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 提升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影响力。三是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管理人才。“突出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吸收和引进国外尖端的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人才,为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提高产业集聚度,激发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创新动力。引导、鼓励和支持创建与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联的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及不同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自身及产业之间创新活力,形成集聚效益。大力发展如研发、设计、咨询等文化创意服务,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创意比重。

3.推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创意融合。把握制造业转移与制造型服务业成长,以及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实现行业融合溢出效应,在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服务等级。

(三)完善数字文化贸易监管机制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受制于目的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往往伴随诸多未知的风险。从TikTok海外发展实践来看,印度是TikTok用户最多的海外市场,美国是TikTok收入最多的海外市场。“自上线以来,印度一直是TikTok最大的海外市场:约有3/4的智能手机下载了TikTok,下载量高达6.11亿次,占到全球总数的30.3%;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1.2亿,相当于每8名活跃用户中就有1名来自印度,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用户市场。美国这边,基于良好的付费习惯,尽管TikTok用户数量并不突出,整体收入却十分亮眼。TikTok在2019年营收利润达到1.76亿美元,占其累计总收入2.47亿美元的71%。美国是除中国之外最大的市场,2019年收入3600万美元;英国为第三大市场,收入420万美元。” 而正当TikTok的海外之路高歌猛进时,2020年6月29日,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59个中国App。2020年7月22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投票通过“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TikTok法案”。两个海外市场的“封杀”无疑是对TikTok等互联网文化企业出海的致命打击。针对种种不确定的风险,我们要借助国际文化产业跨境交易的监管规则和举措,探索文化科技企业“走出去”海外风险评判和海外资产保护机制。建立政府间对话和合作机制,通过合约或协议的形式,推动国际文化贸易固定标准体系的建立;积极搭建对话和沟通渠道,及时和灵活地解决新的争端,推动文化贸易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健全文化政策监管体系

健全的文化政策监管体系是文化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平稳转型升级,构建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支撑。

1.加强对传统文化行业的监管。加强对文博业、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等传统业态的监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行业竞争,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传统文化行业的创新发展。

2.探索和构建新型文化业态的监管政策。新型文化业态是因循技术创新而生,发挥互联网特点和平台优势生产文化内容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要健全文化市场秩序,优化文化新业态企业发展环境;要做好文化新兴业态的监管分工工作,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提升文化领域的综合执法效能。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态势、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规律,研究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与管理困境,填补平台反垄断、短视频侵权等新兴业态发展产生的监管空白,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做到科学监管、创新监管,跟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提升文化政策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郝挺雷,李有文.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机制、挑战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2]苏晨晨.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20(3).

[3]刘继萍.文化市场监管立法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

[4]管文亮.试论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wcn16blH2MUz3+LFbjuvJ51UXhtQfOXjFc3SY/baTOZ015ZYEo01wPWLZP6Lq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