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
——关于黄河流域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孙若风

摘要: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域内城乡文化的共同内涵和基因。应利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机遇,形成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与乡村版。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一般表现为片断式、间歇式、潜在式;特色文化的乡村版,一般表现为生态式、持续式、生活式。如果城市与乡村相向而行,就能在地方特色文化上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带动。

关键词: 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黄河流域文化;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

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趋势表现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委连续出台政策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住建部于201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2021年8月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我国在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近40年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文件,也是极具推动力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相关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等工作。可以看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呈现出三个趋势。

1.隐性趋势:由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街区、村镇,发展到保护城市、乡村整体风貌和文化机理,最终关注的是作为城乡文化载体、文化符号的人。正如由保护单体珍稀树木到保护森林,伐木工人变为护林工人,这是一个逐步走向综合、深化的过程。

2.显性趋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同时从城、乡两个维度展开。以往评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城、乡分别进行,各有评价体系和标准,各有促进政策和相关项目。现在,城乡联动、双管齐下,城乡建设与文化建设关联度加强,城市与乡村成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3.自觉推动趋势: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正好处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结合点上。实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文化联动,这个话题已逐渐吸引学界和业界的关注,虽然还没有进入相关政策视野和项目计划,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老城的断壁残垣和乡村的老房旧屋,在这个文化自信的时代,让历史再一次聚光和凝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形成同步性与协调性,二者唇齿相依,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日照一隅,亦是国宝。”过去被视为破旧的老城和落后的乡村,只有在重视文化的人的眼里,才能看到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吹响文化号角的时代,才能唤醒并集结起散落城乡的遗珍。目前,上述三个趋势的社会脉动和群众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增强文化自信,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三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愿望和当下文化生活受到重视。

二、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举措建议

首先,要尊重历史。这是出于对前人的尊重,由此方可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并能找到归途。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慎终追远、敬畏前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透过历史丛林的疏散阳光,总能让后人体会到其中的温暖。

其次,要珍视文化。老城与乡村的建筑和文化风貌里,有令人怀想的烟火气息;老城街头和乡村巷陌中,有一代代人的履痕。老城与乡村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容器,是追怀过往生活的载体,它们似旧乍新,虽然历经漫长蜕变和风雨剥蚀,但穿行于此,目之所触,足之所及,处处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痕迹。这是时光经过发酵后的馈赠,是日积月累的劳动智慧、生活创意的积淀,是最好的本地文化向导和乡土教材。

再次,要热爱家乡。老城与乡村的古老氤氲里,有吾乡吾民敬天法地的追求,有对子孙后世瓜瓞绵绵的向往,有在生产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生态度,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人情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家乡故事,或豪放雄奇,或婉约秀美,或是家乡的无上荣光,或是一茶一饭的家常日子,组成了这块土地上的风雨交响,也演绎着不同年代的生活真相。触摸这里木制的门槛、石雕的门墩、砖雕的门神、具有特色的瓦当,就能触摸到家乡的艺术细节,进入与这方水土最适应的审美空间,感知家乡在历史大潮中的蝶变。

家国情怀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的都是正己、治家、爱家乡、爱国家的道德观、伦理观和思维逻辑。这也是今天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在地性、加强特色文化的依据。

莎士比亚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就是推动摇篮的手。黄河文化自身就是特色文化,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向心力凝结的黄河流域各地特色文化的结晶。黄河流域不同区域、不同城乡的文化,如同一棵大树长出的不完全相同的树叶,如同在黄河的不同区域看到的不同风景。文化的演进规律与生物进化一样,用进废退。只有重视并充分利用黄河流域各地特色文化,才能保护传承这些文化,用这些特色文化继续构筑起中华文化这座大厦。

三、乡土文化与特色文化的来源形态

乡土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城市文化资源,比如山西平遥的商业文化、甘肃玉门的工业文化,都是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黄河流域的居民,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就生活在这样的特色文化之中。

一个区域的城乡有着同一种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方言是特色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城乡居民基本是一个口音。饮食也是城乡同此风味,兰州拉面、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山西刀削面、山东煎饼,都是当地城乡居民舌尖上的最爱。同时,建筑、非遗浓缩着地方的文化内核,是城市之根、乡土之魂。不论城市、乡村,都脱离不了文化上的在地性。地缘、人缘,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缘。例如,处在长江流域的上海,提及这个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海派文化,但上海关于文化工作的排序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把江南文化置于海派文化前面,是因为遍及当地城乡的江南文化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根。黄浦岸边大量的“洋楼”,当年有众多中国设计师,特别是海外学成归国的设计师,在参与设计时融入了中国江南文化的元素,石库门更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民居的合璧。

强调文化的在地性,并不是要混合城、乡的各自功能,模糊城乡的各自面貌。城市与乡村因功能、产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结构和生态。这两种文化反映了地域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审美需求。例如,人需要城市也需要自然,需要出走也需要归乡,需要入世也需要出世,需要儒家也需要道家。一个地方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是一奶同胞的兄弟,没有优劣之分。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前人在这方土地上的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是今人共同的责任。当然,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是两种文化、两种风景,它们构成了地方文化发展的张力和生态,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天际线与地平线。特色文化,则是地方城乡文化的共同内涵和基因。

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片断式:它或是处于市区的某个街区,或是位于商场的某个门面,或是在街头巷尾的某个角度,或是在某个家庭。二是间歇式: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在市区接触特色文化产品,有时是在文化市场上,有时是在传统节日里,当然,也可能在当地特色餐饮中。三是潜在式:虽然市民接触特色文化是在局部空间或通过偶然的机会,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乡土情结,根深蒂固地深植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文化结构和功能,作用于市民的精神世界。在城市文化的池塘里,它是露出尖尖角的小荷。特色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要经过创意,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共同之处,而在城市版的特色文化中会表现得更突出。

特色文化的乡村版,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生态式:特色文化在很多乡村已经失去了鲜活性,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改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削弱了特色文化(人类在前行中会有所收获也会有所失去,这是历史发展二律背反的规律)。但是,这里毕竟是传统文化的故乡,还有当初长出文化之树的土壤,也相对较多地保留了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还有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村民,因此,它是城里居民寻找“乡愁”的地方。二是持续式:人们可以在乡村的绿水青山和风土人情中,在不间断的精神时空中,体验特色文化。当然,这样的环境还需要修复和重建。三是生活式:特色文化融入乡村的种种生活细节中,融入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乡村农家乐相继迭代为乡村民宿,就是满足了游客对家居式体验特色文化的需求。

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比较而言,城市版的特色文化是“折子戏”,乡村版的特色文化是“全本戏”。在一个区域,城市与乡村应相向而行,在地方特色文化上相呼应。

1.城市与乡村应相互补充。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各自在城乡展开,各有资源,各有优势。发生在城里的故事,就没法到乡村去说,反之亦然。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及文物,原先在哪里,就应保留在哪里,老地方存储着完整的历史信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发生地齐国故都,现在就在乡下。面对一片庄稼地,人们仍能发思古幽想。即便再喜欢稷下学宫,我们也不能在城里弄出这么一个旅游景区来,但可以考虑将稷下学宫的有些文化内容、符号嵌入城市更新中的相关建筑、项目中。

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很多文物是不可移动、复制的。城乡各处的老建筑、老风貌、老肌理,不能随意改变。例如,城里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就不能随意搬到城乡结合部甚至乡村去,不能用财力支持和较大空间作为置换条件,诱导老房东为房地产让空间;同样,乡村的老房子也不能随意买下、拆开,搬到城里作盆景式的“风景”。应鼓励在有历史依据、与周边环境或整体建筑风格协调的前提下,采用当地乡村建筑的元素甚至整体风格进行修建,拒绝在乡村模仿城市样式。

2.城市与乡村应相互强化。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通过创意方式表现出来,会起到相互唤醒、活化的作用。在心理学上,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反复刺激,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历史上,中国的城市依附于乡村,与乡村关系密切,有些乡村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地性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城乡居民的共同创造。目前,这些非遗主要留存在乡村,但离城市居民生活不远,至少离他们的记忆不远,如果在城市更新中加强这些内容,会密切城乡居民生活联系和感情联系,增强居民的区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助于游客捕捉并欣赏这种特色。把当地建筑特色融入城市更新中,有助于破解“千城一面”难题。但这种融入不能简单化,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创意。

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特质,构成了区域文化结构和生态。有时,专家主张地方旅游宣传不要太多、太杂,应该突出主打内容,聚集某个主题,这从营销角度看有道理,但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结构性存在,某个主打的资源与其他文化元素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游客到某个地方旅游,确实有人是为了单一目的,比如欣赏某个景区、品尝某种美食、住进某个“网红打卡”的民宿,但大多数游客愿意了解更多的内容,如有意外惊喜,便会有“误入藕花深处”的审美感受。而且,如果能够揭示它们与主要特色之间或明或隐的关系,会进一步彰显其主要特色,从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涵。

3.城市与乡村应相互带动。不同于只强调城市对于乡村的带动作用,新的城乡发展观认为,要形成城乡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格局。无论是强调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还是在城市更新中强调文化分量,都是这个文化自信时代的产物。要形成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新结盟,把单兵突进变成两翼推进,把孤掌难鸣变成两方面的合力,把只在城市或乡村展开的活动舞台向彼此拓展、延伸,形成城市与乡村共同的文化新优势。

在这种相互带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政府都负有直接责任,包括文化责任。比如城市和乡村的老旧城建筑、文化风貌和文化肌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都需要地方政府维护、利用好。当前,我们需要从加强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及利用这种关联可能带来的机遇;要科学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政府都有较大力度的文化投入,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产业联动,打通市场通道,使其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要探索利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机遇,形成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与乡村版。各地特色文化元素不一样,有的原本就生长于城市,比如甘肃金昌是因矿兴市、以厂兴市,由此决定了这里的工业文化也是本地特色文化。总体而言,特色文化主要是发端于农耕文明时代,乡村既是特色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今天的蓄水池,很多包括非遗在内的特色文化,就是从乡间出发,进入城市,在城市获得孵化。因此,要分别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

五、特色文化与城市更新的发展建议

在城市更新中,尽可能保留和激活特色文化。有价值的东西,留有历史印迹的东西,能留尽留。要尽可能恢复被破坏、被损坏的老建筑、老物件、老风貌。同时,要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要特别防止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地方政府怕承担责任,不愿意将一些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对这种情况,各级有关部门、社会舆论要发挥监督作用,不允许这种对本地文化、甚至对子孙后代不负责的情况发生。

在城市更新中促进旅游业发展。比如八坊十三巷,曾经是甘肃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当地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理念下,把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变成了旅游项目、惠民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随着旅游主体和理念的变化,特别是大众旅游和深度旅游兴起,游客不再只是对著名景点景区有兴趣,对城市文化也很有兴趣。一些年轻人,甚至只想通过旅游看看某个城市的风貌,参观景点早已不是其首选或必选。

在城市更新中搭建平台。比如,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民的休闲之处,也是村民唱花儿的地方。花儿是黄河上游多个民族的创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在这里唱花儿,形成了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六盘山花儿三大流派。在黄河风情线,到了节假日和周末,一群群来自周边乡村的民众,主要是年轻人,在这里结对唱花儿,即兴而作,“我口唱我心”。这些歌者在乡间的山头上唱,在城里的黄河边唱,毫无违和感。

城市有突出的人才、信息、市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势,要发挥其对于本地特色文化,包括乡村文化的窗口作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乡村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枢纽。这既能丰富城市文化内容,又能突出当地文化的在地性。

上演过千年风华的老城与乡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黄河流域山水远阔,历史在兜兜转转中来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如果能就此找回传统文化——正如找回失散的亲人,我们就会发现,穿过时代归来的传统文化,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我们要打造的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既是传统版,也是青春版。 qZcxafOEWuo6eLgDIB4YBqNBsEsvaumBPUDiqtS8ZfxnDj8jL8RQXp+sWOBoP9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