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肃慎—满洲的食、住、行、用、药、武的生活习俗来看,它们集中地反映了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的特色。
饮食: 上文已做介绍。
衣服:
森林文化区域内的古人类所穿衣服,或用兽皮做,或用鱼皮做,或用鸟皮做,抑或用树皮做。在兽皮、鱼皮、鸟皮、树皮衣服中,多为兽皮缝制,妇女则穿着用兽皮围成的裙子。《尚书·禹贡》记载“岛夷皮服”
。王肃注云:“鸟夷,东北夷国名也”
。就是东夷之人,常以鸟兽之皮,制作衣服。这里提供了一条史据:一些东夷的森林居民,常穿兽皮制作的衣服。《山海经》记载:“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
。或为鱼皮缝制,穿鱼皮衣服。穿鱼皮衣服的人,俗称其为“鱼皮鞑子”
。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载:鱼皮衣,当地称“你
哈苏厄图枯,海滨有鱼,名打不害,肉疏而皮厚,长数尺,每春涨,溯乌龙江而上,入山溪间,乌稽人取其肉为脯,裁其皮以衣,无冬夏袭焉,日光映之,五色若文锦”
。还有穿着树皮衣的记载,如《山海经》记载:“肃慎之国,在白氏北,有树名雒(或作雄)常,先入代帝,于此取之。”注云:“其俗无衣服,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也”
。也就是说,肃慎人曾经以鞣制树皮做衣服。鞋,为靰鞡,用鹿皮或猪皮缝制,内楦靰鞡草。延续至后来,在乌苏里江地带的瓦尔喀、赫哲人,多依山傍水而居,近山者狩猎,近江者捕鱼,夏天穿树皮和鱼皮缝制的衣服
。
这是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居民,在衣着方面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房屋: 春夏多住撮罗(撮罗,汉语是尖的意思)子、斜人柱,用数根长木作支架,围以桦树皮,而成为简易住房。这就是《辽东志》所说的“桦皮为屋”。冬季则多半穴居或深穴居,以木为架,覆以树皮,再覆以土,以避风寒、遮雨雪。
行具: 陆路用马匹、爬犁、小车,为木和皮制作;水路用船,用木做龙骨、用桦树皮黏合而成,也有独木舟。
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如木椀(摩母罗)、木匙(差非)、木甑(服寺黑)、木樽(猛姑戳)、独木船(威护)、木烟囱(摩呼郎)、木爬犁(法喇)、木槽(护主)、木灯架(搽不虾喇)、木几(梭儿合得,可折叠)、木桶(石杭)、木斗(呼扭)、木盘、木碟、木勺、木盆、木铲、木盒、木叉、木筷等多为木制,也有动物骨和鱼皮、鱼骨制品。
医药: 多以动物和植物为药材,动物如鹿茸、熊胆、虎骨,植物如人参、五味子、黄芪等。
习俗:
呼兰,汉语为烟囱;赛斐,汉语为羹匙;施函,汉语为水桶;罗丹,汉语为鹿蹄踠骨;周斐,汉语为桦皮房等。其生活用品,多为木制或鹿皮、鹿骨制,而不是牛羊制品
。
武器: 弓箭,以“楛矢石砮”最为悠久、最为著名。“楛矢”,是用当地产的楛木做箭杆,以当地产的青石做箭镞——“石砮”,既锋利,又坚硬。
谚语: 民间谚语是文化的一个映现。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草原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诗歌映现。同样,“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农耕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而“砍伐大木,岂能骤折”“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则是森林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森林经验概括。
葬俗:
女真的葬俗,有火葬、土葬、水葬、树葬、兽葬等方式
。其树葬,是“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
。还有将其尸置于大树的洞内。其兽葬,是将死者之尸置于林中,任鸟兽噬食。这种“树葬”和“兽葬”,显然区别于草原文化的葬俗,是森林文化所独具的。
其文化娱乐,也映现森林中狩猎生活的特点,其歌舞如《隋书·靺鞨传》所载:善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
。歌舞多为射猎之姿。有刳木为舟的“威乎”(船),还有儿童小弓“斐阑”(榆柳小弓)等。
儿童玩具:满洲森林部民儿童玩具的拐,为猪腕骨做的;或鹿蹄踠骨的“罗丹”(耍拐)等
。但蒙古游牧部民儿童玩具的拐,为羊腕骨做的。儿童玩具材质的不同,说明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的部民生活、生产形态之不同。
上述六类、二十一组史料,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联系中有区别,区别中有联系。如单列一项或数项,可能说明不了森林文化形态问题;而进行综合分析,总体认识,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古代东北地域不是牧区、游牧经济、草原文化,而是林区、渔猎经济、森林文化。森林文化自远古发育,绵延不绝,发展不断,由寡到众,由弱到强,为后来森林帝国做出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