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文化

(十三)语言文字

中国版图内居民的语言,主要归属两大语系,即汉藏语系与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为三个语族——在中国自西而东,分别是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诸族群,主要讲蒙古语,行蒙古文。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诸族群,在金朝,主要讲女真语,行女真文。但女真文到明朝中期已经失传。满洲崛起后,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主持、由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 。满文是拼音文字。从此,满洲既说满语,又行满文。所以,森林文化区域的居民不仅说满语,而且有了满文。满文创制是满洲文化史上一座里程碑。“从此,满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可以用它从书面上来交流思想,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编写历史,传播知识,翻译汉籍。” 满—通古斯语族部民历史赖以满文记载并流传下来。汉文诸多典籍,经翻译成满文,而转译成西文,在西方传布,影响巨大。

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经济文化的映现。民谚、俚语、譬喻、诗歌等都是现实生产和生活的反映,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现。女真—满洲的语言,带有明显森林文化的气息和经验。试举三例:

第一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的过程中,贝勒大臣,急于求成。努尔哈赤引用生活中的经验,既通俗又深刻地告诉莽古尔泰、皇太极等贝勒大臣,说:

欲伐大木,岂能骤折?必以斧斤伐之,渐至微细,然后能折。相等之国,欲一举取之,岂能尽灭乎?且将所属城郭,尽削平之,独存其都城。如此,则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遂毁所得六城、焚其房谷,回至伏儿哈河安营。

上述努尔哈赤以砍大树比喻统一扈伦四部的策略,和西北草原地区喜欢以游牧做比喻是不同的。

第二例:皇太极在经略索伦时,就是采用围猎的战法。他出兵征伐索伦部重要首领博穆博果尔,为防止从南面攻,敌从北面逃遁,便采用围猎法。先在其北面今俄罗斯赤塔一带派兵设围,又在其南面发兵进攻,博穆博果尔受到南面兵攻,必然“北遁”,恰中皇太极之计,而被俘获

第三例:在雅克萨自卫战前,康熙帝派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公彭春等,率兵往打虎儿、索伦,“声言捕鹿,以觇其情形”。他们“沿黑龙江行围,径薄雅克萨城下” 。他们踏查到雅克萨的城址、里程、山川等信息。这充分体现康熙帝熟悉森林文化思维与战法的特色。

在这里,草原文化与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是语言。草原文化诸族群,如蒙古、达斡尔、东部裕固等,主要说蒙古语、行蒙古文;而森林文化诸族群,如满洲、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赫哲等,主要说满—通古斯语、行满文。由此,满—通古斯语族与蒙古语族是区分草原文化与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四)文学映象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初为满文本,共六卷。先是,乾隆帝“命王大臣等,敬谨详考,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陆续呈览,朕亲加详核酌定”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由大学士阿桂等主持译成汉文,记载“满洲原以骑射为要务” 。满洲之重骑射,关于马的祭词祷念,提供重要文学资料:

今为所乘马敬祝者,抚脊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蹈兮,盗贼其无撄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

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嘘雾以行”,不是草原风貌,而是山林气象;“盗贼其无撄”,游牧民族马匹成群而少有盗马,满洲家庭以马为贵而有盗马旧俗。这为满洲属于森林文化增添一条史证。

(十五)历史记载

于森林文化的历史记忆,从先秦,经两汉,历隋唐,再宋元,到明清,文献载述,历久不断。先秦古籍的肃慎贡献“楛矢石砮”,廿四史中的《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地理志》《后汉书·挹娄列传》《三国志·魏书·东夷》《晋书·东夷列传·肃慎》《北史·勿吉》《魏书·勿吉传》《隋书·东夷·靺鞨》《旧唐书·北狄·靺鞨、渤海靺鞨》《新唐书·北狄·黑水靺鞨、渤海靺鞨》《旧五代史·渤海靺鞨、黑水靺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渤海、黑水靺鞨》《宋史·渤海国》等,辽、金、元、明的史不绝书,以至于清朝的《皇清开国方略》《满洲源流考》《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皇舆全览图》《满文原档》《满文老档》等典籍,都集中地反映了满洲森林文化的历史记忆。

(十六)敬畏林兽

森林文化民族的部民,重视森林、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森林文化的居民,敬畏森林和野兽,珍视自然生态。社会客观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农耕文化的各地居民,其衣食之源在土地,因而爱护、敬畏土地;森林文化的各部居民,其衣食之源在森林,因而爱护、敬畏森林。但是,近代俄国人进入该地区后,为了开采金矿,化解冻土,肆意放火,焚毁森林。俄国学者史禄国叙述一个史实:“进入林区的俄国人在毁灭森林,他们把森林烧光。故意纵火当然是对森林最大的威胁。”然而,“通古斯人对如何保护森林了解得很清楚。他们采用的办法虽较原始但很有成效。比如在他们离开营地时,从不留下未熄灭的火种。而俄国人则不考虑后果,认为反正对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往往留下余烬。” 森林部民既重视森林,也重视动物,如虎、熊等凶猛的野兽。森林民族衣食之源,主要来自兽类,因此,人们与野兽,既为友,又为敌。他们崇拜山林,崇拜动物。对百兽之王的虎,敬之如神,“祠虎以为神” 。还留下关于敬虎、祠虎的历史文物。 HkxV+9mglXpoKTlUDz1vblZIpAJFuuis23OH9ZR5titUx8fWav3eaRP5quBH6n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