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伊斯兰教初传中国时的和谐包容

一提到伊斯兰教,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刻板印象,往往和“极端”“保守”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用某种错误的观念代替了真正的伊斯兰教,以致形成错误的认知循环,对伊斯兰教的误解越来越深。伊斯兰教在诞生之初便与政治相连,因此,伊斯兰教真正精华的一面被遮蔽,在历史中不断被各种势力利用,也就形成了如今的刻板印象。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几乎与伊斯兰教的诞生同时发生,而伊斯兰教初传中国时的形态,也可以说是与政治相剥离的作为学问的纯粹的伊斯兰教的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出真正的伊斯兰教的核心特点之一,那就是“和谐包容”。最初来华的穆斯林先贤们也大多抱有这样的心态。这可以说与我们当今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相去甚远。然而历史的遗迹是最有力的证明,上文提到过普哈丁在扬州建造了颇具中国文化建筑特色的清真寺,取名为“仙鹤寺”。中国最初的几个清真寺的名字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下面要提到的是中国又一座清真古寺,即福建泉州的“清净寺”,听起来有一种佛道文化的意味。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在泉州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提到“海上丝绸之路”,就不得不提到福建省泉州市。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既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又是昔日被世人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而清净寺正是泉州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也被称为“圣友寺”,意为穆罕默德圣人的追随者。它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一千多年前,数万阿拉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带着香料、药物和各种奇珍异宝不远万里来到泉州,又从泉州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西方。如火如荼的丝路贸易不仅使泉州港成为当时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更使泉州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泉州曾拥有过七座清真寺,清净寺就是其中一座。它仿照中世纪阿拉伯地区清真寺形式而建,以石制建筑风格为主,不同于中国的木制建筑。它更加实用,更加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清净寺的石构建筑非常牢固,四百多年前的大地震也没能把它摧毁,这也使得它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仅存的、非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有伊朗学者甚至认为,泉州可以称被为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由此可见当时的繁盛。

寺里的建筑大多是按照伊斯兰风格建造的,唯独被称为“明善堂”的礼拜堂是一座具有闽南古民居风格的建筑,其命名与建筑风格都极具中国文化的风格。明善堂是后期修缮时结合当地建筑风格重建而成的,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的风格,值得一说的是堂前矗立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石香炉高约1米,直径约35厘米,由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花心略为下凹,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其真意为“清净”与“洁白”。莲花虽为佛教敬仰之物,但伊斯兰教仍尊而敬之。不同于中国佛教庙宇里终日烟火袅袅的铜香炉,由于伊斯兰教教义反对偶像崇拜,忌烧香祈祷,因此,这个莲花石香炉是穆斯林在礼拜时,用于焚烧檀香、调节空气。香炉是佛教的法物,外来穆斯林修建清净寺的时候,便雕刻了这座石香炉,恰恰说明了初传中国的伊斯兰教本身的包容性,它吸纳了泉州的佛教文化,众多穆斯林聚在一起举行礼拜时,将檀香末放置在香炉顶端下凹处焚烧,借以净化空气,香炉又有了这种伊斯兰教“洁净”的意味在里面。燃香在这里有了清净、洁净之意,起到了凝神静心的作用,这也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以佛教的方式达到伊斯兰教的教义,可见宗教文化的融合并不会削弱宗教信仰,反而使得宗教本身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初传伊斯兰教和谐包容的特点在这里展现无遗。

在清净寺周围,东北方有佛教的开元寺,正北方有道教的元妙观、儒家的文庙,西南方则有天后宫。方圆一公里 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宗教文化和谐相处,不同信仰彼此尊重,相安无事。不禁让人联想到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的泉州“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这多元文化融合的繁荣景象。不仅清净寺中有香炉,在著名的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中也有石香炉。

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撰著的《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载:“自郡(泉州城)东南折而东,遵湖岗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即默地拉)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618—626)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后人传称其墓为“圣墓” 。这便是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的由来。三贤、四贤墓,位于泉州东郊,福厦公路东侧的灵山,距清净寺约四公里。先贤坟前后,均放置着石雕香炉,坟前的石雕香炉是由白花岗岩石凿刻的,颇为简朴,乃宋代遗物;坟后有两个雕刻精致的辉绿岩石香炉,是元代穆斯林所敬奉。这里香炉存在的意义和清净寺中的石香炉的意义相同,焚香洁净空气,让祈祷者内心安宁。其中还有元代重修“圣墓”的石碑,1983年4月,国务院泉州伊斯兰教史迹考察组将碑文重新译出,其中记载了两位先贤归真后,“人们因其福祥而用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 。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在1417年第五次率船队出访阿拉伯、波斯等国之前,专程来泉州灵山拜谒先贤坟,在圣墓前焚香,默祈真主恩赐船队在海上能平安往还。当时的地方官泉州穆斯林蒲和日修碑纪念了这件事。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穆罕默德圣人的四大弟子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其中两位来到了泉州,他们被称作“贤”,可见是以学识与德行而被当地人所称颂。他们到达之后并没有拉帮结派,也没有结交政府官员,更没有通过武力强迫他人去信仰伊斯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德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送之以“贤”的名号。在两位先贤归真后,大家遇到生活中的难事,还是会去墓前祈祷,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两位穆斯林先贤的敬重,学识与德行兼而有之,才能得到跨越宗教的尊重。

如今,泉州的伊斯兰教与泉州本土民间信仰和谐相处,互相融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穆斯林会来到真武庙,把关帝爷作为穆罕默德在中国的化身,进行奉祀。清净寺内留存明清古石碑,碑上用八卦之说解析寺内礼拜堂“奉天坛”的布局与结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初传中国的伊斯兰教本身就是开放与包容的,并非保守的。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宗教的健康发展到底靠什么,相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LjSqE04tbdJv6+XAqRBxlSKwDVyY0mGA+u2lMRA3IMNOKKOv4RKoroeNVBXcN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