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则 《论语·宪问篇》(14.17)

【原文】

子贡 曰:“管仲 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也,自经 于沟渎 而莫之知 也?”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有辩才,会经商,孔子很喜欢他,曾称他为“瑚琏之器”。

②管仲:(约公元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5年)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③桓公杀公子纠:桓公,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省鄄城县)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但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公子纠,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在位时,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小白分别在管仲、召忽和鲍叔牙的护卫下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死后,小白用计先返回齐国继承了君位,然后派兵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仲被鲁人押送回齐国,经鲍叔牙举荐做了齐国的国相。

④匡:正,把……纳入正轨。

⑤微:无,没有。

⑥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当时中原民族的装束是束发、衣襟右开;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装束是披发、衣襟左开。

⑦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⑧自经:上吊自杀。

⑨渎:小沟渠。

⑩莫之知:“莫知之”的倒装,即“没有谁知道他”。

【今译】

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而死,还任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正轨,百姓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他哪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沟渠里而没有谁知道他呢?”

【对读】

苏格拉底: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那么,如果是一个具备了这些优良品质的人从事这一学习,对此你还有什么可指摘的吗?

格劳孔:对此虽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

苏格拉底:因此,像这样的人——在他们教育完成了,年龄成熟了的时候——不是也只有这样的人你才肯把国家托付给他们吗?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六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35—236页

【阐释】

孔子判断管仲为仁人的主要依据在于其建立了历史功绩:第一,管仲辅佐齐桓公,不以战争手段而以和平手段称霸诸侯,使百姓免于杀伐之苦;第二,由于管仲的辅佐,齐国强盛,使得百姓没有“被发左衽”。

类似的,对于才能和功绩的强调在柏拉图这里体现在其“哲学王”思想中。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理性,能够实现个人的正义,并且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使城邦的各个成员各尽其能,才能实现城邦正义。城邦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在哲学家身上凝聚,因此“哲学王”思想是其构建理想城邦的核心内容。

孔子以管仲为仁者,是以历史功绩作为衡量仁者的尺度。在柏拉图这里,哲学家之所以最适合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是因为其智慧和德性无限靠近理念,其作为统治者最符合城邦利益。二者对于仁者和贤人的评判标准均基于是否有利于共同体的发展。

【例说】

例一:孔子亦曾对管仲表达过微词,因其僭越。“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篇》)而又因管仲斐然的历史功绩评价其为仁人,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评价标准?

思路提示:可以从两种评价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例二: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称得上丰功伟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暴政,比如虽然为了防御的需要修建长城,但也造成了无数杞梁遗骨,更不用说其为满足私欲而大兴土木。你觉得秦始皇称得上仁吗?谈一谈你的看法。

思路提示:可以结合孔子对仁的表述进行分析。 J5+e/0Hs8LHzjeZL7RZnYTQ42H8yvh7nQcNSy0EiPRwLqK1dFpRYkWbN4MiPEm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