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渊 ① 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②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①颜渊: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②克己复礼:克己,克制私欲。复,反,回。礼,行为规范。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私欲,使言行回复到礼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能够克制私欲,使言行回复到礼的范围,天下的人就会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于自身的努力,哪里要仰仗别人呢?”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劳孔啊!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嘛。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三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09—110页
孔子以“克己复礼”释仁,说的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一个仁者若想完善个体人格,需要做到的是以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这般,方能实现“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
在古希腊,先哲将个体人格的完善诉诸美的觉醒和文艺教化。柏拉图认为美的艺术或环境能对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形成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并建构人的人格品性,从而提升至心灵的和谐境界,这是达到其所提倡的德性的必要方式。
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和柏拉图提倡的文艺教化,都诉诸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塑造符合政治需求的审美主体,塑造文质彬彬的君子,塑造善于治国的理想人,分别创造了东西方文化史上的文艺在萌芽时期的辉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一:有人说今时不同往日,“克己复礼”已不具备孔子所处时代的价值和效用。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克己复礼”在当今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是否丧失了生命力和借鉴作用呢?
思路提示:结合时代变迁,辩证扬弃进行分析。
例二:在柏拉图的话语体系里,艺术能促进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是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落实到生活中,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如何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思路提示:结合自身经历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