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迟 ① 问仁。子曰 ② :“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③ 。子曰:“举直错诸枉 ④ ,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⑤ 曰:“乡 ⑥ 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⑦ !舜 ⑧ 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⑨ ,不仁者远矣。汤 ⑩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⑪ ,不仁者远矣。”
①樊迟: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子曰: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③达:理解,明白。
④举直错诸枉:直,正直的人。错,通“措”,放置。诸,之于。枉,不正直的人。
⑤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
⑥乡:同“向”,刚才。
⑦富哉言乎:“言富哉乎”的倒装。富,丰富。
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继位于尧,传位于禹。
⑨皋陶(gāo yáo):皋氏,名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曾在舜的手下做过管理刑法的官。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正公平的典范。
⑩汤:又叫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⑪伊尹(yǐn):商朝初期大臣,他辅佐汤王很有成就,是古代有名的贤臣。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请教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了解他人。”
樊迟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孔子又说:“举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举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的含义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后,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举用了皋陶,没有仁德的人就离去了。汤拥有天下后,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举用了伊尹,没有仁德的人就离去了。”
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悖德(不义)而又武装起来,势必引致世间莫大的祸害;人类恰正生而具备[他所特有的]武装[例如言语机能],这些装备本来应由人类的智虑和善德加以运用,可是,这也未尝不可被运用来逞其狂妄或济其罪恶。于是失德的人就会淫凶纵肆,贪婪无度,下流而为最肮脏最残暴的野兽。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第一卷),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9—10页
孔子在对仁的意义的说明过程中,十分自然地引入对仁政的看法。“爱人”即爱护人,“知人”即了解人,“举直错诸枉”即任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层层递进,道出为政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措施。
亚里士多德则在对善德的论述中,强调了善德(包括礼法、正义等)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它不仅是树立社会秩序的手段,而且是建立政治国家的目的。
需要认识的是,尽管两位先哲的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社会土壤的不同决定了其政治理念的本质区别。从亚里士多德对善德的强调中可以看出,一个政体是否优良,关键在于统治目的。亚里士多德是城邦民主的真诚捍卫者,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民主。孔子处在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仁政思想毫无疑问代表了先秦时代中国政治意识文明的最高成果,而其进步意义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存在的。
舜用皋陶,汤举伊尹,我们自古便有选贤举能的传统,这也是仁政实施的体现。选贤举能在古时候是“贤”“能”并举,或偏向于贤德,比如汉武帝时期有举孝廉的政策,可以向朝廷推举当地品德高尚的人做官。随着历史的推进,当今社会在人才的选择上或更偏向于“能”,某公司开出200万元年薪抢天才少年的新闻轰动互联网,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思路提示:可在对比古今不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