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氏 ① 将伐颛臾 ② 。冉有、季路 ③ 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④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⑤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 ⑥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 ⑦ 有言曰:‘陈力就列 ⑧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⑨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⑩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⑪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⑫ 之。既来之,则安 ⑬ 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⑭ 之内也。”
①季氏:又称季孙氏,指季康子,鲁国大夫。
②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③冉有、季路: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有才艺,以政事闻名。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此时都任季氏家臣。
④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当责怪你吧。无乃……与,恐怕……吧。过,责备,责怪。尔是过,“过尔”的倒装,“是”是助词。
⑤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⑥夫子:这里指季氏。
⑦周任:周朝史官。
⑧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就列,走进行列,这里指担任官职。
⑨虎兕出于柙:兕(sì),雌性犀牛。柙(xiá),关押野兽的木笼。
⑩近于费:费(bì),季氏的采邑。颛臾与费相距仅七十里,所以说“近于费”。
⑪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借口来为自己辩解的做法。疾,痛恨。辞,借口。
⑫来,使……来,招徕。
⑬安:使……安心。
⑭萧墙:宫殿当门的小墙,称“屏”。古代臣子进见国君,至“屏”而肃然起敬,所以“屏”又称“肃墙”。“肃”“萧”相通,所以“肃墙”又称“萧墙”。“萧墙之内”即指宫廷之内。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要责怪你吧?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是在鲁国的疆域之内,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如果一个盲人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将在哪里用得着那个辅助的人呢?而且你的说法是错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借口来为自己辩解的做法。我听说,拥有封国、拥有家族的人,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富不均,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不安定。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文德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民心离散,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宫廷之内。”
苏格拉底:……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他会骂自己,对自身内的这种力量生气。这时在这种像两个政治派别间的斗争中,人的激情是理智的盟友……
……
苏格拉底:……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
苏格拉底:……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也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分的事情的。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四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68—171页
苏格拉底:……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八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315页
只有当平等的人占有或分得不平等的份额,或不平等的人占有或分得平等的份额时,才会发生争吵和抱怨。从按配得分配的原则来看这道理也很明白。人们都同意,分配的公正要基于某种配得,尽管他们所要(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民主制依据的是自由身份,寡头制依据的是财富,有时也依据高贵的出身,贵族制则依据德性。所以,公正在于成比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5页
季氏要攻打的是鲁国的附属国颛臾,作为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冉求与子路竟然没有去阻止季氏的不义行为;更严重的是,冉求还为季氏辩护。孔子当然很气愤了。所以,孔子一连用几个问句来责备两位弟子。
从孔子对弟子的责备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几个重要观点:
季氏不应当攻打颛臾。季氏是大夫,没有权力动武;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鲁国攻打颛臾于情于理都不符。
冉求与子路没有承担起家臣的责任。在孔子看来,任职时就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个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不应当担任;冉求与子路有此之嫌。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就不能推卸这个职务应尽的责任,现在冉求与子路不去阻止季氏,只说是季氏自己要这样做,就是在推卸臣谏主的责任。明知错了还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就令人痛恨。
治理国家应当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每个成员都能得其所得(均),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安定。
与之相似的是,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应该协调好灵魂的三部分:欲望、激情、理性,在理性的引领下,灵魂的各部分各司其职,个人、国家都做自己的分内之事,最大限度地尽自己的责任。
虽然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中,所有财产应当全部公有,但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在其论著《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疑问,认为分配应当公正,公正在于比例,分配应尽量使全体公民获得幸福(快乐),国家才会拥有公共幸福。
例一:西汉时期,晁错认为“攘夷必先安内”,力主削藩。当时许多人都反对,认为应该首先攻打匈奴,解决外部问题。但是晁错说服汉景帝,先与匈奴和亲,韬光养晦,使国家内部安定,鼓励百姓农耕,加强边塞守备,削弱地方势力。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去除了内忧,使国家安定和谐,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边患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政者治理国家,解决国家忧患,首先想的不应当是战争,更多的政治考量应当是如何给人民稳定、幸福的生活。
例二:你认为历史上哪些分配制度比较合理,为什么?请你为大家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