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①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①见(xiàn):同“现”。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刻苦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荡混乱的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贫困、卑贱,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苏格拉底:好,请考虑一下,如果要他们做优秀的护卫者,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下述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住处能行吗?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则由其他公民供应……至于金银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不应该让它同世俗的金银混杂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瑕的至宝。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三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32—133页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四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35页
《论语》这一则孔子先强调的是坚定信念,就是“志于道”不动摇。怎样才能不动摇?刻苦学习,誓死守卫,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比如政局动荡混乱,那就拒绝与那些无道之人(昏君、贼臣)合作。这对一个从政者来说尤其重要。
与君子相比,对《理想国》中的治国者和护卫者而言,心灵深处正确、合宜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需恪守对最高善的追求,不被外物所影响,爱智求真,以实现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为己任。
例一:《中庸》第二十七章中讲道:“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时,发表自己的高见,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沉默足以保全自己。坚守道义,也要看清世风,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例二: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当要求,竟然被拒绝。更令人气愤的是,还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战败国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示威游行,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国家混乱、危难之际,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坚守道义,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