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则 《论语·公冶长篇》(5.7)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从 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①桴(fú):用来过河的竹木小筏子。

②从:跟随,随从。

【今译】

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行不通,我就乘上竹木小筏子到海上去。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对读】

所有现存的城邦无一例外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法律制度除非有惊人的计划并伴随好运气,否则是难以治理的。因此我被迫宣布,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分辨什么东西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出于某种神迹,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第四卷),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阐释】

孔子“志于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求(索)道与践(行)道。他求得了道,凝结于一个仁字,然后践行它。于是周游列国,于是著书立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表明孔子践行仁道的决心与意志。当陆地上不能践行仁道,就到海上去!总会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推行!

柏拉图的哲学不仅在于探究,比如通过对话研究理念(idea)、正义(justice)、理想国(republic),而且在于践行。他认为“哲学王”才是一个国家最好的统治者,即使在访问其他城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危险、经历了困窘,但他依然去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城邦统治方式,推行不了就著书立说,培养能够统治城邦的哲学家。

【例说】

例一: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年近半百的时候开始出游各国,先后到达齐国、宋国、邹国、滕国、魏国、鲁国等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孟子的政治主张很难实行。他认识到这一点后,用最后的时间写下了《孟子》,将他的政治理想流传后世。

例二:请思考,当你的理想行不通时,该怎么办?你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zdFqwcT2QgLxYD3tX3dzfjQ2yMQOD5JpiS/QGCgynRRT0T6YK1SVWp/adChtmx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