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参 ① 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①参(shēn):曾参,字子舆,也称曾子,孔子的弟子,为人极孝。在《论语》中,对孔子的弟子一般称字,只对曾参、有若、冉有等几位尊称为“子”。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学生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13:4—8
恕,不容易;忠,更不容易。因为恕只要推己及人,忠则要尽己之力去帮助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能做到忠、恕二字者,就是一个大仁大德者,就是一个有道者。
饶恕一个人很难,恒久地爱人如己,忠于爱人如己这条基本准则更难。身体的私有性决定了我们情感的私有,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首先为自己考虑。能够真正推己及人、爱人如己、忠于爱人如己的人,往往是无论自己身处何位,都为他人、为社会底层、为人类发展进程考虑的博爱之人,他们是人类星空最伟大、最闪耀的星辰。
例一: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家中有山田。闹饥荒的时候,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里偷摘果子、偷割庄稼。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不仅没有严厉指责,反而宽容对待。当他看到有人偷摘果子时,他就去帮助他们采摘,并让他们把果子带走;当他看到有人偷割庄稼时,担心偷割庄稼的人遇见他会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他们偷割好了再站起来。像淳于恭这样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别人,为他人考虑的博爱之人真是太让人敬佩了。
例二:左宗棠曾在书信中写道:“圣贤从无不认真之说。惟处事不能离忠、恕二字。不认真,不得谓之忠;人患其太认真,则亦不得谓之恕也。”在他看来,不认真,就称不上忠,太认真,就称不上恕。请你将他的观点与《论语》本则所讲的忠、恕做对比,并谈谈你对忠、恕二字的理解。
思路提示:左宗棠认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认真对待,才能称得上忠。孔子认为,忠就要尽己之力去帮助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忠人之事”就要认真地对待。孔子的忠,还要去帮助他人,得天下之大道。我认为,忠应当忠于自己所信仰的道义和准则,认真对待每一件与此相关的事,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使更多人拥有、遵守忠。
恕,是很难做到的,忠比恕更难。在左宗棠看来,太认真称不上恕。有些时候,在不违反道义的前提下,就不要过于认真甚至较真、苛刻地要求自己或他人。孔子说,恕就要推己及人,爱人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两者都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宽容、不计较,很多时候过于认真,就有可能让他人尴尬、受伤。我认为恕,不仅是宽恕、饶恕自己或他人,还要学会如何爱己、爱人。懂得爱,懂得慈悲,拥有仁德,才有可能达到忠、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