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人能弘 ① 道,非道弘人。”
①弘:弘扬,使……光大。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光大,不是道使人光大。”
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这显然将陷入无限,因而对目的欲求也就成了空洞的),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那么,关于这种善的知识岂不对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它岂不是,像射手有一个标记帮助他一样,更能帮助我们命中正确的东西?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3页
《论语》这一则历来有多种解释,这里介绍两种:
(1)人应当弘道,人不应借道弘己。以道弘人,用道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2)人能够弘道,但弘道之人往往得不到道的保护,所以说“非道弘人”。
从孔子对道的追求看,他的核心还是在讲人应当弘道,不要想着借道弘人。
“最高善”——幸福(eudaimonia),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最高目标。“eudaimonia”在传统上被译为“幸福”,与“昌盛”“好运”联系在一起。自苏格拉底开始,它有了“做得好”“过得好”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最高善的知识,充分发展并且实践自己灵魂中的各种德性。无论是在道德活动中,还是在哲学思辨活动中,都应靠近正义、勇敢、慷慨、节制等美德,从而使人过上一种善的或最高善的——幸福的生活。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弘扬对最高善的追求,最终也是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做得好、过得好的幸福生活。在指向人类最高善这一层面上,他与孔子“人能弘道”的思想不谋而合。
例一:2020年8月15日的腾讯新闻,在谈及2006年国庆期间连续七天播出的专题讲座“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以及之后的“《庄子》心得”“游园惊梦·昆曲之美”时说,这些讲座在当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然而于丹讲述的东西大多是迎合大众口味,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土壤”。她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生产“工业品”,比如对待雾霾要用“心”体会,打开窗户像享受阳光一样享受雾霾;就算你无法享受,可以关上窗户,拿一本书深入其中,忘记雾霾。对于她的解读,网友说:毒性比雾霾还大!对此,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例二: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讲道:“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思路提示:认同。人应当弘道,要勤学苦练,主动靠近高尚的德行,追求可以使自己和更多人获得幸福的“道”。如果人自身不积极,被动等待道弘人,那么修身几乎就不可能实现,更不要提齐家、治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