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已经有许多无辜者遭到诬陷,我想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他们也不像要停止对我的诬陷。但是,有人也许会说,苏格拉底,你做了一系列事情使你面临死刑的危险,你不感到懊悔吗?
对此我会公正地回答说,我的朋友,如果你认为一个人要在掂量了生存与死亡之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时间,那么你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读本》,王晓朝编译,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朝、夕,指时间之短。这里孔子表达了自己对“道”的强烈追求。这种强烈性,不是一般的执着,而是以“死”为代价。由此可见,在孔子的世界中,精神追求何其重要!由此也可看到,“道”是仁德之人的最高存在形式。
面对死亡,苏格拉底依然坚定地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愿自己的亲友通过行贿来换取生的机会,彻底践行自己的哲学。由此可见,在苏格拉底眼中,正义与法律远重于生命,他宁愿以死让世人明白正义与法律的重要性。死亡对他而言,无非是另一种生的形式。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告诫世人,行为的正确、正义以及法律高于一切。这种精神在西方很多哲人、政治家身上都能看到,让-雅克·卢梭那句“为真理献身”就是其中之一。
例一:公元前72年,汉宣帝要求群臣商议汉武帝的“尊号”与“庙乐”,当时很多官员都赞成他的决定。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极力反对,认为汉武帝没有恩泽百姓,不能另立庙乐。丞相长史黄霸支持夏侯胜,拒绝在弹劾他的联名书上签字。
于是,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声讨夏侯胜大逆不道。之后,又检举黄霸包庇怂恿夏侯胜,将他们抓捕入狱,判处死刑。但是汉宣帝没有按“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们处死并“夷三族”,而是长期关押在狱中。
黄霸和夏侯胜被关在狱中,很久也没有行刑,黄霸就提议要跟夏侯胜学习经术,夏侯胜以获死罪为由推辞。黄霸引用《论语·里仁篇》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听到之后,便决定教他学习《尚书》。
例二:有人说,精神追求很重要,实现自己信仰的“道”也很重要。但追求“道”,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以生命为代价。在某些特殊的时期里,甚至可能还需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提示:追求自己信仰的“道”并实现它,是否要以生命为代价?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追求的是什么“道”,追求这样的“道”是为了什么,最终如何践行它,生与死是在践行“道”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取舍。当一个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面临生死抉择,可能有的人选择了气节与骨气,付出生命,比如文天祥、康有为等;可能有的人选择以屈辱的方式活下来,但以另一种方式践行自己所信仰的“道”,比如司马迁等。
窃以为无论生与死,都应当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践行。正如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我们早上明白了“道”,晚上就心甘情愿赴死,而是我们要有精神追求,有自己信仰的“道”,并为此做出极大的努力。
例三:诗人臧克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很多时候,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一个人而言,其实意味着是否真正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