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公孙朝 ① 问于子贡曰:“仲尼 ② 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 ③ ,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 ④ 不有文武之道焉 ⑤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⑥ ?”
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姓公孙,名朝。
②仲尼:孔子的字。
③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之道。
④莫:没有哪里。
⑤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⑥常师之有:即“有常师”,“之”是助词。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大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道?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我将对我遇到的每个人这样做,年轻人或老人,外地人或公民,尤其是对你们,我的同胞,因为你们和我的亲属关系最密切。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子贡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孔子的学问来自哪里。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这实际是说,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且肩负着发扬光大的责任。
子贡真是孔子的好弟子,非常懂得老师啊。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住。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匡人不可能把他怎么样。所以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意思是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朝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灭绝这些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些文化了;上天如果不灭绝这些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继承先王之道,并发扬光大,创立仁爱之道,泽被后世。所以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上卷)之《孔子》开篇即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苏格拉底面对腐蚀青年人的心灵、渎神的控告,出席雅典公民大会并为自己辩护。在《申辩篇》中,他告诉世人他不仅没有腐蚀青年人的心灵,没有亵渎当时雅典人所信奉的神,而且还始终自觉承担、践行着他的哲学,虔诚地信仰他所信奉的神,遵守法律,追求真理,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向所有人传承他所认为的大道。虽然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文字,但是在他之后,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都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对西方影响深远。
例一:1992年安徽省亳州市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5千米处的安溜镇出土了孔子“问礼宫石刻”,画像上孔子所指之处即为老子的故里鹿邑。除此之外,出土汉画像石中,还有很多关于记录孔子见老子的雕刻图像。据记载,孔子不仅曾先后四次向老子请教,还学于孟苏、夔靖叔。圣人无常师,以天下为己任,传承、发扬大道,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例二:让-雅克·卢梭出身于瑞士一个贫苦的牧师家庭,一生颠沛流离,做过学徒、秘书、乐谱抄写员。他与不同的人共同学习古典文学、绘图、数学、音乐、化学等。1753年,他在圣日耳曼短期旅行时,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写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声名鹊起。后又选取《政治制度论》中的一部分出版,即《社会契约论》。1762年,他的《爱弥尔》出版,法国大主教毕蒙、巴黎高等法院先后发出禁令,并追捕他。古今中外,像让-雅克·卢梭这样的启蒙者、先驱者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无所畏惧地追求真理,将公平、正义散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大的幸福,想必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