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则 《论语·为政篇》(2.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共 之。”

【注释】

①北辰:北极星。

②所:处所,位置。

③共:同“拱”,拱卫,环绕。

【今译】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政事,这就如同北极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对读】

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我们是先有了感觉而后才用感觉,而不是先用感觉而后才有感觉。但是德性却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做那些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这一点也为城邦的经验所见证。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这是所有立法者心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点。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6—37页

【阐释】

孔子在本则《论语》语录中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为政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强调德治,将其置于为政的中心位置。

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城邦的建立和治理需要道德的加盟,但更强调在立法者的引导下,公民个体道德的习得和培养。在他看来,德性的实现需积极参与活动,需要共同的法律、习俗、教育等制度的引导,需要从小接受良好的训练,培养好习惯,约束自己非理性的过度行为,做到这些,才能成为富有道德的公民。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关注了道德在共同体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孔子主张的是德治,而亚里士多德本质上提倡法治。

【例说】

例一:正如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在其名著《德性之后》中所论述的那样,从荷马时期到中世纪,西方还是比较重视德性的培养,然而,启蒙运动以后,由于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在社会文化中占支配地位,人们中断了对传统德性的思考,不再把德性当作对至善的追求;相反,把德性当作实现外在利益的工具,当作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传统德性的中断,使道德的有效约束力大大降低,使得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依靠强制性法律。

道德约束力下降,依靠法律强制维护社会秩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路提示:可以采用对实际例证进行分析和与假设相结合的方式阐述观点。

例二:《万历十五年》第二章中说:“技术上的争端,一经发展,就可以升级扩大而成道德问题,胜利者及失败者也就相应地被认为至善或极恶。”如果只重德治而不重法治,唯道德论,难免发生道德绑架,人身攻击。如王安石变法中守旧派与改革派之间的互相道德攻击,对于对方的合理意见亦不予采纳;张居正改革时亦被人攻击其不为父守孝。对此谈谈你的观点。

思路提示:同本则例一思路一致,可采用实际例证辅助,合理假设。 ngyx0KPxGd6E/4/NHhx5SuT4QkGMS2n2El0NfzeR2F2rgQJCrstYB7P4Tfd8Si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