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传世名言,有传世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
——《箴言》12:22
行诡诈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说谎话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
——《诗篇》101:7
节选的这则《论语》语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到达一定的境界,就必然要外化为“言”,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传之后世。立言传世正体现了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具备德行的人需要以其德去启发众人。第二部分是说,若是反过来则不一定成立,有言传世的人,未必是德行很高的人。我们已经读过“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在这里则进一步认识到孔子对于“行”的看重。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一切判断要落实到行动上。
《箴言》和《诗篇》的片段文字中对于恶劣行为和谎言的批判,对于踏实的、有道德的行为的推崇与儒家是相通的,虽未提及立言传世,但对于“行”的优先级的表述在东西方经典中是一致的,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在与“言”的对比中被突出。
例一:苏格拉底锲而不舍地在街头对青年循循善诱,柏拉图年过六旬仍在前往叙拉古实践政治梦想的路上……他们都有言留世,为人们代代相传。这也是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的典范。你还能想到什么例子?
思路提示:在本则节选内容以及题干所举事例的提示下寻找其他例子,打开思路,古今中外均可。
例二: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品性有瑕的人书写的作品未必不受人喜爱。这便是孔子说的“有言者不必有德”。身负盛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虽有才华,但其人品却颇为人诟病。诗人亚历山大·蒲伯说他是“最聪明、最出色、最卑鄙的人”。翻译家蒲隆在他的《培根随笔集》译本序里写道:“弗朗西斯·培根可以说是个有言无德的人。他在文章中宣扬节俭,但他的生活却极为阔绰。他当大法官时,光伦敦私宅里的仆人就数以百计,而且个个自以为是,连弗朗西斯·培根的母亲也对此口出怨言。他主张廉洁,但结果受贿丢官,弄得身败名裂。”这样一个人,其作品却流传下来。作者的人品会影响你对其作品的接受吗?你会怎样处理其中的矛盾?
思路提示:根据自身体会,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