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黄荣华

思考了多年的“东方经典东西方对读”课程,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这个课程可以融进2023届同学的语文学习了。

自2010年以后,越来越感觉语文教育的困难,在诸多原因中,有一点就是学生对古典文明的隔膜越来越深,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为什么会这样呢?总体而言,是学生生长的文明环境基本上属于由“现代”“后现代”的“碎片化文明”组接而成的“文明境域”造成的。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学生都知道唐三彩是珍品,但由于没有见过真正、完整的唐三彩,更没有真正“研究”过唐三彩,因此常常将自己见到过的某块“唐三彩碎片”当成唐三彩本身。“唐三彩碎片”是极锋利的、极具杀伤力的,把玩越久,伤害就会越大。许多学生常常在“唐三彩碎片”一般的“碎片化文明”的高度“刺激”中,激动不已,不能自拔,越伤越重。

“现代”“后现代”的“碎片化文明”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反叛、解构古典传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类当代生活的“文明境域”。由于中华传统文明在与近现代世界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是“严重伤残者”,因此,人类的当代“文明境域”基本上由西方“碎片化文明”重构,并没有多少中华传统文明的“因子”。这样,身处当代世界“文明境域”中,我们的学生就必然与东西方古典文明产生隔膜。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困难。

而人类古典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政治、经济、军事,个人、家庭、族群……东西方尽管有诸多差异,但基本信念一致,如爱的信念、公平的交往原则、疾恶如仇的心理、探求真理的天性……正是这些基本信念,使得人类有了同理心与共同情感,有了互信、互爱、互利,有了“共和”理想,有了“大同”理想,有了“命运共同体”认知。正是在这些基本信念的支持下,东西方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诞生了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以色列先知等一大批圣人。他们各自创立的思想体系,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石,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大逻辑。

当代基础语文教育当然不可能等同于人类古典文明教育,但人类古典文明教育一定是当代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基础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对东西方古典文明的隔膜,引导学生深入古典文明的深处,应当是当代语文教育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自2009年开始,我们在教育设计中增设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两门相对应的课程。

“中国人”课程由“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释家的理想人”“魏晋时期‘觉醒’的人”“儒道合流的人”“儒道释合流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传说人物”“神话人物”“侠义英雄”十五个单元构成。

“中国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进而认识自己的来路,产生“扎根于大地”的理性力量,不至于彷徨无依,不至于盲目跟风,不至于妄自菲薄。

“外国人”课程由七个部分组成:“古希腊神话人物”“《圣经》中的神”“歌唱‘神曲’的人”“导引‘理性’的人”“呼唤‘人道’的人”“从弗里德里希·尼采到让-保罗·萨特”“从弗兰兹·卡夫卡到米兰·昆德拉”。

在“外国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尤其关注伏尔泰、维克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弗兰兹·卡夫卡、赫尔曼·黑塞等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的呼应,关注西方人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认识他人的同时,学会用比照的方式更正确地理解自我与他人,构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我们期待这样的课程与三年的《论语》研读等课程一起,引导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文明大逻辑,对以“个人主义”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具有长善救失的功能,对被“碎片化文明”伤害的学生有一定的疗治作用。

但不得不说,“中国人”与“外国人”这两门课程现在还在推进中,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等原因,确实无法得到完全落实,因此整体教育效果难以达到。

因此,四年前我就开始构思“东方经典东西方对读”课程,聚焦《论语》《老子》《庄子》这三部经典的东西方对读,将其融入日常语文课程中。

“东方经典东西方对读”课程将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中展开,高一学年聚焦“《论语》东西方对读”,高二学年第一学期聚焦“《老子》东西方对读”,第二学期聚焦“《庄子》东西方对读”。

我们期待“东方经典东西方对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好地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人类文明大逻辑。在这个大逻辑中,不仅有对“现代”“后现代”的怀疑与解构,而且有“古典”与“现代”相融相会的精彩重构;不仅有东方文明或西方文明的一极偏斜,而且有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融相会的自我新生。这样,当学生在古与今、东与西的宏阔时空中自由驰骋时,他们就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本书在编写方面一定还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期待大家的批评。 /fuNFVJPLaIIMuvfiMWofwelvvFwZ1mzslNwRvtNO423UmajfiVrC7S7VeHMu31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