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六则 《论语·雍也篇》(6.29)

【原文】

子曰:“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普通,常规常理。

②其……乎:大概……吧。

【今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大概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对读】

在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著,《金言》,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页

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善是一,恶则是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页

有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的中间的适度的德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页

即不及与过度都同样会毁灭德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8页

【阐释】

孔子把中庸看作人生的最高道德,是至善、至诚、至仁、至德的体现。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意味着恰到好处,至善、至美之境界。一个具有中庸境界的人,在行事上对“度”会有准确的把握,能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协调好各种关系。

几乎同一时代,在遥远的古希腊也产生了一种与先秦中庸思想相一致的思潮,那便是古希腊的中庸观。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古希腊人更注重对世界本身的思考,这也为中庸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以毕达哥拉斯为例,他在数字、乐律方面的造诣颇高,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数字的研究讲求和谐与平衡,只有和谐才能够被称为“美”。承认和谐、追求和谐也是中庸思想的要素之一,由“中”到“和”的本质就是将中庸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在经历了古希腊神话以及早期古希腊哲学家的阐发之后,古希腊的中庸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最完备、最全面的弘扬。说是中庸,但通常我们将它翻译成“中道”,其中“中”的含义同先秦中庸基本一致,可译为中正,对“道”的解释相比道理更偏向于道德。因为亚里士多德最初是在德性的基础上提出“中道”的,它是一种对道德的规范,是要求人们务必遵守的道德条例。“中道”的使用一直是在伦理学范畴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时社会混乱是人们自身德性的混乱,这种混乱导致人们的情感、理性、欲望和品格缺失,而德性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忘记了适度的原则。人们的行为不是无度就是达不到,人人如此,社会秩序自然混乱,矛盾难以解决,于是,亚里士多德想利用调和的方法维护社会稳定。他认为,过度和不及两种情况不是德性,只有适度才符合要求。“中道”则是最符合实践和德性的做法,它具备理性的特性使得人们做正确的事,理性和正确是符合德性要求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立足人所具有的理性,特别是道德理性;而先秦儒家的中庸则是从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出发,特别是人所具有的向善的道德情感。

【例说】

例一: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为了和儿子伊卡洛斯离开克里特岛,制造了两对翅膀,他告诫伊卡洛斯不能飞得太低,以免被海水打湿了双翼;也不能飞得太高,以免被阳光晒掉翅膀上的蜂蜡导致双翼损毁。可是伊卡洛斯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飞得距离天空过近而被太阳光晒融了蜂蜡毁坏了双翼,掉落海中淹死了。这个故事既是神话也是寓言,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诫人们做任何事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当今社会,人们意识里对于中庸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认为中庸即大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践行中庸和张扬个性矛盾吗?应该怎样认识和平衡?

思路提示:几个问题属递进式,先厘清中庸的概念,以及其在当代呈现出何种面向,进而依次回答即可。

例二: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成为了最棒的艺术品。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思路提示:可以结合对中庸的理解,思考中庸在艺术领域的呈现方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答案。 ngyx0KPxGd6E/4/NHhx5SuT4QkGMS2n2El0NfzeR2F2rgQJCrstYB7P4Tfd8Si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