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厩 ①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② 。”问马。
①厩:马棚。
②不:同“否”。
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家人回答:“没有。”孔子再问马的伤亡情况。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约翰一书》4:7—10
《论语》这一则的断句有争议。一般将最后三个字连在一起“不问马”,体现的是孔子“贵人贱畜”的态度。现在将三个字分开“‘不。’问马”,体现的是孔子“先人后畜”的态度。无论是“贵人贱畜”还是“先人后畜”,站在孔子作为仁的倡导者、仁的践行者的角度来看,都体现了等差之关爱。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爱由神而来,基于每个人的互爱,平等之关爱,爱人如己,也就是所谓的博爱。此处可以与本单元第十九则一同来看,更能理解在西方文化的伦理观里,世间无人不可爱,世间无人可偏爱,这就与儒家的仁爱产生了巨大差别。战国末期,墨子提出“兼爱”学说,号召“天下兼相爱”(《墨子·兼爱上》),儒家思想家孟子、荀子等人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荀子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荀子·成相》)孟子更是排杨辟墨,他曾经大骂墨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被他们严厉指责的这个“兼相爱”与西方文化的伦理观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根本上讲,儒家先哲所苦心孤诣的是“用血缘模式建构整个伦理实体”(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念兹在兹的是以“孝”填充这个“血缘模式”的内核,“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西方文化要打破这种血缘关系,平等互爱正是这一意志的实践。
例一:儒家认为爱有等差,西方文化则主张博爱,你认为谁的主张更合理?谈谈理由。
思路提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恰当事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和补充。
例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这和等差之爱、血缘之爱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
思路提示:题干中提到的几种爱的产生环境和牢固程度是不一样的,或可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