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则 《论语·子罕篇》(9.29)

【原文】

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①知:同“智”。

【今译】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对读】

苏格拉底:于是,你愿意让我们来研究如下的问题吗?这种人才如何造就出来?如何把他们带到上面的光明世界,让他们像故事里说的人从冥土升到天上那样?

格劳孔:当然愿意。

苏格拉底:这看来不像游戏中翻贝壳那样容易,这是心灵从朦胧的黎明转到真正的大白天,上升到我们称之为真正哲学的实在。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七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84—285页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是只有神知道的。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

格劳孔:就我所能了解的而言,我都同意。

苏格拉底:那么来吧,你也来同意我下述的看法吧,而且在看到下述情形时别感到奇怪吧: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如果我们的比喻是合适的话,这种情形应该是不奇怪的。

格劳孔:是不足为怪的。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权威全译本》(第七卷),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79页

【阐释】

仁者之所以不忧,是因为仁者爱人,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天下,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忧愁。心里无私,天地宽广。

同样,在追寻真知的过程中,一旦哲学家观照到美本身,便不忧、不惧、不惑,因其灵魂已经触到哲学的真实,享有了极大的精神富足,如同走出黑暗洞穴来到光明世界的幸运囚徒,他们蹚过暗河,将灵魂向真理引渡。

在追寻仁德和真知的过程中,东西方先哲都找到了替代私欲的真正快乐,眼望更高更广的天地、胸怀更深更远的沉思才是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他们已不会陷入眼前的快乐和物质利益引起的灵魂纷扰的泥沼。

【例说】

例一:依照先哲的看法,私欲和真正的快乐是互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论调是“自私使人快乐”。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提示:可以从不同取向的价值观、不同层次的格局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辅以具体例证。

例二:健康的灵魂和坚定的精神能够撑起不忧不惧的境界,例如斯蒂芬·霍金,他超常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身体的缺陷,他将精力投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中,收获了精神乐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思路提示:细读题干,选择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ngyx0KPxGd6E/4/NHhx5SuT4QkGMS2n2El0NfzeR2F2rgQJCrstYB7P4Tfd8Si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