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巧言令 ① 色,鲜 ② 矣仁。”
①令:本指美好,这里有讨好的意思。
②鲜(xiǎn):少。
孔子说:“花言巧语,做出一副讨人喜欢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却怀着争战;他的话比油柔和,其实是拔出来的刀。
——《诗篇》55:21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耶利米书》17:9—10
《论语》的这一则表现了孔子对于巧言令色之人的深恶痛绝。他认为,仁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靠行动才能达到的。语言在更多的情况下会成为奸佞小人掩饰过错、欺骗他人的重要媒介,繁杂修饰往往呈现的是与仁相反的心性。孔子亦曾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篇》)
《诗篇》的这段文字也传达了对于言语的不信任,对于恶言的嗤之以鼻。《耶利米书》的这段文字说耶和华以人的行为作为降下果报的依据。西方文化对于行为的强调,对于机巧言辞的不认同,和孔子对于刚、毅、木、讷的推崇,对于巧言令色的厌恶是一致的,前者能够促进仁的推行,后者则会对其造成阻碍。
例一:历史上的佞臣非贤能无才德,全靠谄媚君王、察言观色、逢迎圣意而得到宠幸。籍孺和闳孺并无才干,用谄媚得到了汉高祖和汉孝惠帝的宠爱,甚至和皇帝同起同卧,连公卿大臣都要通过他们和皇帝沟通。邓通为了谄媚皇帝,常为汉文帝吮吸脓血。这些人便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之人,为了取宠不惜践踏人格,出卖灵魂。请就这些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思路提示:可围绕“巧言令色”这个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二:与巧言令色不同,一诺千金的事例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粲然光华。东汉时期,范式与张劭少时同在洛阳读书。学成分别时范式承诺两年后的这一天去张劭家拜望老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张劭让母亲准备酒菜,打算好好招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认为两地相距太远,又是时隔许久的约定,并不相信范式会来。等到了二人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诺言。当今,古人的这种重诺之风似有减弱。结合你的观察,谈一谈你对范式行为的看法,你是会感动还是会不理解?
思路提示:结合自身体验,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