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则 《论语·卫灵公篇》(15.36)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今译】

孔子说:“遇到可实行仁德的机会,对老师也不用谦让。”

【对读】

也许,我们最好先考察一下普遍善的概念,研究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尽管这种讨论令人为难,因为它要谈及我们自己的朋友所提出的理论。不过我们最好还是这样选择。的确,为了维护真而牺牲个人的所爱,这似乎是我们,尤其是我们作为爱智慧者的责任。因为,虽然友爱与真两者都是我们的所爱,爱智慧者的责任却首先是追求真。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2页

【阐释】

尊师是儒家传统,但在对仁的追求面前,对老师也不用谦让。

同样的态度,在西方哲学史上往往表现为对真理的义无反顾的追寻。在对读选段中“我们自己的朋友”指的是柏拉图及其继任者,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开宗明义,表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勇气。据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说,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曾告诫后人:“至于你们,在采纳我的忠告时,要尽可能地少想苏格拉底,更多地去探索真理。”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曾说过:“吾爱柏拉图,吾爱苏格拉底,而尤爱真理。”在这些先哲眼中,师长的教导固然重要,但真理是不可动摇和逾越的。

在这组对读中,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在强调对于某种至高德性的求索的态度:坚持、真诚、切实、无畏。

【例说】

例一: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是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一理念的发挥,足见其影响深远。你觉得这一理念的魅力何在。

思路提示:可以在分析真理理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论述其魅力所在。

例二:八岁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里《羿射九日》这篇课文提出了疑问,课文前面说“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段落马上又提到“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羿是怎么蹚的?男孩对“蹚”字在这里的用法产生了疑问。为了解决男孩的疑问,其母亲多次联系出版社进行询问。终于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了男孩的质疑,“蹚”字的确不恰当,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你是否有过独立思考、不惧权威、坚持真理的经历。

思路提示:结合自身经历,言之成理即可。 ngyx0KPxGd6E/4/NHhx5SuT4QkGMS2n2El0NfzeR2F2rgQJCrstYB7P4Tfd8Si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