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则 《论语·述而篇》(7.30)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仁至矣。”

【注释】

①斯:这。

【今译】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行仁,这仁就来了。”

【对读】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13:13

【阐释】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将仁表述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实际上他是从实践仁的角度告诉人们,能不能成就仁,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仁,只要诚意去做,便能求仁得仁。这个过程强调的不是智商,不是能力,而是态度,是否有心去追求。

《哥林多前书》13:13言及信、望、爱三种美德之间的关系。信是相信爱,望是盼望爱,这两者都指向爱。这里所说的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情之爱,而是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神是爱的源头,人对神的正确关系和态度便是信、望、爱,相信爱,盼望爱,获得从神而来的爱,继而去爱自己、爱别人。

欲、信、望都是行动,指向的是仁与爱。《哥林多前书》13:13对于神之爱的追求和孔子主张的对于仁的追求,其热忱的态度是相通的。

【例说】

例一:对于仁、爱这些终极价值的追求,同样可以应用到对日常生活各类目标的态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些你执着、坚定为之努力的方向,都有了怎样的回响呢?

当然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接受求而不得。努力的过程中所收获的,已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响了。

思路提示: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例二:先哲的语录在今天看来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例如:“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付诸行动,朝着目标前进,不改心意,就会接近梦想。请尝试分享你想到的其他诠释。

思路提示: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UqUtmecyokvbI405jCTh2hSckM2SmAMznuc3KhE7jd5RwR1vlUJplOP2lfGHDh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