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夏曰:“博学而笃 ① 志,切 ②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①笃:忠诚不变。
②切:切近。与“近思”的“近”同义。
子夏说:“学识广博,志向坚定,贴近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近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然后我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是。恰恰相反,正是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是。另一方面,只要我停止了思想,尽管我想象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我也没有理由相信我是过。因此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之所以是,并不需要地点,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所以这个我,这个使我成其为我的灵魂,是与形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形体容易认识,即使形体并不是,它还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它。
——[法]勒内·笛卡尔著,《谈谈方法》,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7—28页
子夏这段话中,谈到了要达到仁需要做的几个方面:让自己的学识广博,坚定自己的志向,能够就当下的实际进行发问,并且联系自己的所知所悟去思考。
其中与西方哲学重合的关键点在于“思”。对于思考的强调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的“我想,所以我是”(旧译“我思故我在”)便是与思考相关的开创性哲学命题,具有划时代意义。此观点认为,产生思想的主体是“我”,“我在思想”这件事本身是不需要被怀疑的。可以推论,在勒内·笛卡尔看来,思想是主体存在的基础,如果无法思考,主体就不复存在。“我能思考多久,就能存在多久。”
在儒家看来,思考是达到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其作用是切实的,旨在对人生有益、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因此儒家并不提倡漫无目的、汪洋恣肆地思考,“近思”强调的是思考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与自己的所知有关的。而在勒内·笛卡尔看来,思想怀疑的时候,既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对于思考这个行为本身的强调超越了其他。相较于东方,西方哲学家对于思考的表述更注重理性,虽然此处并没有提到反思,但勒内·笛卡尔的“我想”其实就是一种对于看到的事物的反思,“我想”和“我是”之间是一种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例一:复旦大学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中蕴含的期待不言而喻。结合本则所学,谈一谈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做法完善自身,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对社会有益的人。
思路提示:可结合本则详谈。
例二:现代社会,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大量虚假信息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更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虽然东西方对于“思”的理解有各自的内涵和指向,但对当下的指导意义不可否认。请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思考的必要性。
思路提示:可以结合东西方关于“思”的经典论述以及自己对现实的观照进行个性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