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言

我这里所说的东洋史,指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亚洲大陆以葱岭、西藏等高原地带为中心,向四方扩展。古时候的中国人、印度人均已知道这一事实。印度人将亚洲大陆称为“四大部洲”,中国人则认为,河从昆仑之墟向四方流淌,之后形成各自的流域。这些流域均有各自的历史。北方因为气候严寒没有完整的历史,除此之外的三方,均有各自的历史。由于各方历史分别发展,因此我们很难对它们进行总括性的研究。不过这些地方的人皆倾向于向附近的河流上游寻找自己种族的起源,然而它们多数是毫无历史根据的传说。事实上,不仅亚洲地区,其他地区的情况也相差无几:文化通常是从河流的下游向上游扩展的,并非源自河流的上游。比如欧洲亦是如此。欧洲最早开发的是地中海地区,相当于亚洲向印度洋开拓的地区;而欧洲面向大西洋的地区,相当于亚洲面向太平洋的地区,即中国。从现在的世界历史研究成果来看,就像欧洲很早开发其东南地区那般,亚洲很早就开发了其西南地区。然而,显然欧洲文化很早就从亚洲西南隅和欧洲东南隅发展起来,继而有系统地扩展到各处,但亚洲西南部分的文化有系统地往中国扩展的迹象并不明显。尽管如此,依旧有很多人试图从这一模式出发来进行研究。颇为著名的怪论家拉克佩里等人对之最为努力,但其说大都毫无根据。试图从西北方探究中国文化之起源,试图通过大陆中心这一途径解决中国文化起源之学说,只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这在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印度与中国有文化交流,某些时代的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但印度和中国发展的年代差别不大。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交流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优秀文化。研究印度文化的困难之处在于:印度人极度缺乏纪年思想,并且难于在他们的观点中去区分哪些是空想,哪些是事实。或许在印度人的思想中,他们认为本身就不该对空想与事实进行区分,他们将之视为一种错误。然而,历史不能建立在空想之上。是以近来从事印度研究的人们,开始参照印度和邻国之间的相关事件,依据邻国的纪年对印度的年代进行推测。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印度学确实有一些困难,不能期望如同中国的文化史那般准确无误。因此只能将这些难题交给印度学专家,别无他法。所以我所说的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然而,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国家并不仅仅只有中国,还包含其他不同语言的国家。但是,总而言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其他种族及语言不同的国家形成了有系统的、持续发展的历史。由此观之,东洋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这一说法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洋史经历了十分长久的时间。基于中国人的普遍观点,近来甚至有人认为这段历史可以用黄帝以来四千几百年来纪年。尽管中国多有革命战争发生,但不同朝代之间依旧连续,是以人们认为按照朝代来进行时代划分最为便利。如今又效仿西方,将中国文化发展划分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通常以如下方法进行划分,即:上古从开天辟地起到三代,中世包含两汉、六朝,唐朝、宋朝划分为下一阶段,将元朝、明朝、清朝又划分为再下一阶段。然而,这种划分对于代表东洋整体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一定要进行有意义的划分,就必须观察中国文化发展的波动所引起的形势变化,基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由内而外的发展途径,即在上古的某一时代,于中国某一地方产生文化,而后逐步发展,向其他地方扩展的途径。这就好比将石头投入水池中,产生的波纹向水池的四周扩散之情形。第二是进行与之相反的观察。中国文化向周边由近及远地扩散,这一过程促进周边野蛮种族产生新的觉醒,带动他们在觉醒中前进。这一种族觉醒的结果往往是随之产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由此就会形成一种指向大陆内部的反弹力量。这种现象就如同波浪碰撞到水池壁后反弹回来。但并不是以同样的年数持续产生反作用,而是类似波浪起伏,间歇地产生反作用。这会在中国的政治及内部的其他方面,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第三,作为第一、第二点的副作用,时有波浪溢出水池而流到附近其他地区的情况发生。就陆地上的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由此引入印度、西域的文化,之后借由海上交通,经由印度洋与西方各国产生联系。历史上的世界性波动中,文化交流甚多者,多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但是,实际上多为第一、第二点反复发生,为文化带来时代特色。在我看来,最为自然、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基于文化的时代特色来进行时代的划分。在这样的考量之下,东洋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时代。

第一期:开天辟地至东汉中期——上古。

第一期还可以继续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中国文化的形成时期,后期为中国文化向外部发展,演化成东洋史的时期。其实从历史的严密性角度来说,将之划分为前后两期的做法并不准确。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习惯将中国本土视作中国,以中国文化在中国扩展充实的时期为前期,以文化发展至外部之时期为后期。然而实际上,中国本土最初并不是由种族相同、语言相同的人居住的。确切来说,第一期当是中国文化从某一地方缓慢流传至其他地方的时期。基于目前中国本土这一地理上的界限进行考虑并不正确。只是从人们的习惯来看,划分为两期较为方便。但第一期与第二期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期。

第一过渡期:东汉的后半期至西晋。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暂停向外扩展的时期。

第二期:五胡十六国至唐代中期——中世。

这一时期,因着外部种族之觉醒,致使外部文化力量反向作用于中国内部。这之后,出现了第二过渡期。

第二过渡期:唐末至五代。这一时期源自外部的力量在中国达到顶点。

第三期:宋、元时代——近世前期。

第四期:明、清时代——近世后期。

上述各个时期,事实上中国内部产生的文化样式各异。各时代因其文化样式而产生其特色。基于整体来看,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通观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就像一棵树,从树根到枝干,再到树叶,实际上形成一种文化自然发展的系统,如同形成一部世界史。日本人、欧洲人将自己国家之历史发展视作标准,而认为中国历史之发展不合常规,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极大地区别于那些因受到别的文化刺激,在别的文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发展起来的历史时期相当漫长,因此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遗物、记录和传说等,很多均已遗失。由于那些遗失的部分,相较于日本这样发达较迟而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古旧状态,不免会让人觉得资料不够完整。但是,存在这种不完整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这就好比孩子并不知晓自己年幼时的事情,但是身边的大人知道相关情况,可以告诉他。像日本和欧洲,可以借由邻近的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家之记录,详细知晓本国古代之历史情况。尽管看起来较为勉强,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借助并不顺当的材料来对最古老时代的情况进行研究。 uEDt9Qmqvr08z0exlD19skGSWRbmWs8ZEokIRA4YMUt5CF1a57nWSWSbMf69x6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