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9集
衣锦还乡盖祠堂

为了改变窘迫的处境,杜月笙钻进深山老林去寻找一位圣人,这个“圣人”,名叫徐新六。

民国时的中国银行业,以浙江系为中流砥柱。这是一支传奇的金融力量,其潜在的实力令人惊叹。当时的中国,银行业随经济形势波动,经常发生挤兑。一旦挤兑风潮到来,所有的浙江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干的什么职业,其中不乏贩夫走卒,都会奔到浙江各家银行的门前,拦住前来挤兑的人,用银圆兑换钞票。

如此惊人的齐心协力,已经脱离了常理,无法用理论来解释。浙江银行业却因此屹立风波中,安然不动,而统率这支可怕的金融力量的人,就是“圣人”徐新六。

徐新六,世家子弟,留学英美,拿到博士学位,专攻财政金融和经济。回国之后,他出任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为什么叫圣人呢?因为他不抽不赌不嫖,不娶姨太太,他的为人和他对银行的管理,堪称无懈可击、首屈一指。老派的银行家对他非常尊敬,年轻的银行业人员对他几近膜拜。

简单地说,拥有博士头衔的徐新六大概相当于“金融界的杜月笙”,当然,比杜月笙更文明、更高端、更受人尊重,所拥有的钱更多,智力水平也更高。

缺钱的杜月笙在得知徐新六在莫干山后,便匆匆进山寻他。

杜月笙是怎么找到的,过程有多么艰辛,咱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这两人相遇后便一见如故,天天对坐山石上,海阔天空,大聊私房话,话题跨越了他们两个完全不存在交集的人生,也跨越了他们之间巨大的经历鸿沟,最终成为彼此可以托付的人。

这一天,徐新六忽然神秘兮兮地说:“月笙,我有件私事,想委托给你。你知道我在银行业,名声极清白。人人都知道我没有任何恶习,又受欧美文明熏陶,忠于爱情,除了与妻子之外,从不与任何女人来往。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我瞒着老婆,在外边还有一个家,而且生了两儿一女。”

此言一出,杜月笙深感震惊,他难以置信地摇头道,“说别人有外室,我信;说你徐新六有外室,打死我也不信。”

徐新六叹息道:“可这是实情,我出身世家,又是兴业银行总经理,我手里的钱,再养几个外室,都养得起。只不过我瞒着世人太久了,‘圣人’的标签如影随形,我已经找不到机会恢复我凡夫俗子的原貌了。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哪一天我出了意外,被我藏匿起来的女人和孩子岂不是惨了?”

徐新六边说着话,边从怀里摸出个信封,递给杜月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要委托你做我的遗嘱执行人。月笙,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我底细的人。在别人眼里,我是圣人;在你眼里,我是什么,就不说了。总之,如果有一天我出了意外,你要出面帮我的外室和孩子拿到他们应该获得的遗产。”

杜月笙郑重地把信揣了起来,也拜托了他一件事:“这事交给我,新六兄尽管放心。过了这个春节,我在高桥镇的杜氏祠堂落成,我要回乡祭祖,还请新六兄务必赏光莅临。”

1931年5月28日,汪精卫、唐绍仪、李宗仁与陈友仁等国民党反蒋派在广州宣布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叫板蒋介石。

风声渐紧,一切迹象表明,大乱即将到来。杜月笙心知肚明,今年是绝对拖不过去了,不消三日五日,上海就会陷入战火。所以,他必须完成自己最大的心愿,加速杜氏祠堂的进程。

同年6月10日,杜氏祠堂落成。

杜月笙立即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发帖,邀请各界名流捧场,他要回乡祭祖。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辉煌,也是他最后的机会。他15岁那年离开家乡,这次回去,已经44岁。

各方资料表明,杜月笙回乡,是高桥镇百年盛事。逾3万名流拥入狭小的高桥镇,再加上相同数目的军、警、政人员和看热闹的人群,早已是一片人海。

高桥镇临时搭起剧场,当时上海《新闻报》报道称:“剧场广可容数千人,但观者近万,几无插足地,加以天热场低,四围密不通风,观众挥扇观剧,莫不汗流浃背。全场空气,异常混浊,‘人气白热化’五字形容,最为恰当。”

在高桥镇,杜月笙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修了一条柏油马路;二是建了一所小学,高桥镇的孩子们都在这里免费入学;三是修建了一所医院,高桥镇居民享有免费医疗的福利;四是高桥镇所有居民吃穿用住,一概免费。此外,杜月笙还修建了一座图书馆,识字的人可以来这里读书。

这些支出费用,究竟是多少钱,已经没有账目了。但这些福利目标,是进入了21世纪的中国,尚无几个村镇能达到的。

然而,这大好的福利之光很快就毁于战火。

1931年蒋介石在南京汤山软禁胡汉民,同时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引起国民党内其他实力派的不满。党内胡派、汪派、桂系、孙科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彷照孙中山护法战争时的做法,在广州另立政府。

同样是在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于上海被捕,后被上海警备司令部枪决。

中共高层遭受重创,中共农运“三大龙头”之一罗绮园、跨党分子杨匏安、全国总工会书记徐锡根、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卢福坦、少共江苏省委书记袁炳辉、反帝大同盟组织部部长朱爱华,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均鹤、少共中央三大台柱之一胡大海,纷纷被捕。

然而,这一年,华夏大地不仅遭遇了人祸,还遭遇了天灾的挑战。

1931年7月,长江发生洪灾,中国整体经济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适逢“南三行”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有艘盐船在江面上翻了。要说有什么经济损失,不过一两百万元,小事一桩。可当时人心惊恐,谣言频传。盐船失事的消息传入上海滩,立即引发人们的恐慌,于是商业银行门前出现了排长队挤兑的储户。

于是,银行把一捆捆钞票搬出来,开始给储户们兑现。3天工夫,兑付现金2000万元。但是庞大的现钞兑付丝毫没有恢复储户的信心。相反,黑压压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全都摆出一副不挤兑死决不罢休的架势。

商业银行的创办者陈光甫使出撒手锏,找到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大型国有银行,用装甲车拉来一车车银圆。其他各家银行也纷纷跑来帮忙,白天浩浩荡荡地往商业银行拉各种货币,天黑后再偷偷拉回去,等第二天早晨再浩浩荡荡地拉回来。

就这么玩了一段时间,陈光甫趴下了,因为这股挤兑风潮并没有停息,反而越演越烈。陈光甫想来想去,似乎只有杜月笙能救他。

陈光甫找到杜月笙,将自己的危机这么一说,杜月笙就让管家万墨林把上海滩能拿出钱的人都叫来了。

很快,客厅里就站满了三山五岳人、七长八短汉,一个个屏息静气,等杜月笙发号施令。

杜月笙满脸悲愤地看着大家道:“商业银行发生的挤兑事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之所以发生挤兑,是因为市面上传言纷纷,说是商业银行的盐船出了事,损失2000万之巨。拜托各位爷叔想想,价值2000万的盐船,那得装载多少盐啊?那可是要装满10条黄浦江的盐啊!世上有这么大的船吗?人活在这世上,最好要有点脑子。没脑子的人,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生生被人骗死,自己也浑然不觉。”

听杜月笙这么一说,众人恍然大悟。

在座诸人,无一不是用脑子吃饭的智识之辈,但听说商业银行的盐船失事,谁也没细想,再看商业银行为应对挤兑的吃力模样,都本能地认为商业银行真的遇到麻烦了。

此前,大家服膺杜月笙,那是没办法,因为他坐拥黑道势力,这种人大家自认招惹不起,惧怕的成分远远多于佩服的成分。此时听他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众人这才佩服之至: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杜月笙完全是靠了过人的智力,绝非黑道蛮力。

智者辨析谣言,但谣言绝不会止于智者。谣言只会止于实力。

众人现在对杜月笙是心服口服,纷纷请他拿主意。

杜月笙道:“你们这些人,现在能凑出来多少现金?”

众人交头接耳,须臾报上数目——200万。

杜月笙便让这些人把钱拿好,第二天一早,就去陈光甫经营的商业银行门口集合。随后,又让万墨林从自家的中汇银行取出100万。

次日一早,杜月笙率浩浩荡荡的一长串轿车直奔商业银行。正在门口挤兑的储户惊讶地看到一个个黑衣大汉虎虎生威,人手一只装满了钞票的手提箱,簇拥着杜月笙走进大厅。

认识杜月笙的人,或者他的门人弟子,纷纷失声尖叫起来:“杜先生来了,杜先生来存钱了!”

杜月笙确实来存钱,他将三百万都存入了商业银行。

这还是发生挤兑风潮以来,商业银行第一次有钱进来。外边排长队的挤兑储户见状,顿时明白了,商业银行树太大、根太深,有杜月笙在后面力挺,根本不会倒闭,那还挤兑个啥子?人群一哄而散,商业银行转危为安。

银行业大佬陈光甫的事情顺利解决,接下来还有更大的麻烦等着杜月笙。

1931年,长江大水患,受灾区域多达17省,毁灭百姓屋舍10,000多户。被迫逃离家园沦为灾民者,更不知几何。

之前河北、山东大旱,杜月笙都出面筹款,救活了无数灾民。但是此时他的处境已大不如前,单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为继,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筹款模式:义演!

由他的三夫人姚玉兰出面,邀请了名伶梅兰芳、“霸王”金少山、当时还是学徒的谭鑫培,一起登台献技。所收到的票款,悉数捐出。此后,义演这种募款方式风靡整个世界,至今长盛不衰。

在杜月笙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幸存下来的灾民不计其数,但更多的人却被随后而来的战火吞噬了生命。

7月,国共战江西,日本乱长春,两广叛中央,石友三乱顺德,四处狼烟,处处战火。

9月,日本关东军向张学良的东北军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oWsiKwhuRcm7LCAn3XFHt9HDOOOkLsSDU7sW4ycXHEM3nfytPuPzEujgPzcAuF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