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7集
迟来的人生规划

在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中,杜月笙成为蒋介石政权的重要帮凶,他本以为凭此‘大功’可以平步青云,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

因为蒋介石不仅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还借机清除了很多国民党左派,此举引起内部的强烈不满,于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势力,和以何应钦为首的桂系嫡系部队,以及冯玉祥领导的十万大军对蒋介石展开了讨伐。

迫于压力,蒋介石只能下野。什么是下野?就是解政下台了!

蒋介石下野导致权力下移,上海沦为一个割据之地。沪上三分,各据一方。

第一方势力是陈群和杨虎,他们两人掌握着警备司令部,不受任何人控制,占据了上海的要道与绝大部分地区。陈群是理所当然的领主,辖内不管是美女还是金帛,统统都要献上。如果慢了一点,就要被拖到枫林桥。

枫林桥,听起来诗情画意,其实那是审讯处决政治犯的地方,全上海的人都晓得那个地方有多么可怕!被抓到那个地方的人,几乎百分百有去无回。

第二方势力是第22军参谋祝绍周。祝绍周对陈群和杨虎深恶痛绝,禁止二人的手下进入自己的地盘,擅入者一律打残扔出。

第三方势力是共产党,居于深巷狭道。共产党控制区岗哨星罗棋布,不时有壮汉荷枪实弹地匆匆走过。不管是祝绍周手下的士兵还是陈群手下的警察,无人敢涉足这一领域。进去的话,只有一身衣服扔出来,连人带枪,全都彻底消失。

原本商道畅通的大上海,如今沦为各方势力割据之地,三方百姓无法往来,生意更没法做。坊间怨言不尽,流言不止。

谁能再一统大上海,还市民一个安详宁静的家园?公众的目光不由投向了杜月笙,可此时此刻,杜月笙自己的日子也是水深火热。

他为了野心,组建共进会掺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党血战的费用,全是由杜月笙一家咬牙支付。近两万人的生活费用和军火费,再加上伤残抚恤费,搞到最后不仅分文未得,还连同手中的军火一并被军方没收。这么大的开销数字在账面上走,不要说个人,连政府都撑不住。

此时,杜月笙的负债已经超过300万元,手里连钢镚子也没有,每日里还要支付庞大的开销。幸亏他脸皮够厚,每天坐在麻将桌上不挪窝,谁和他同桌,他就狂赢谁的钱。总之,“吃相”不是一般的难看。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给他提了一个建议。

这个人叫田鸿年,在银行任职,又是杜月笙的门徒,经常替杜月笙跑腿。他对杜月笙说:“杜先生,你用钱都是大来大往,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开一家银行,一来进出有账,二来急用钱时,也可以在自家银行调拨一下,来个自摸不求人。”

这个建议对杜月笙而言,真是醍醐灌顶。

办银行,最讲究信用,杜月笙立身处世四十年,凭的就是一个‘信’字。黄浦滩上甚至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管谁有多大的麻烦,只需杜先生闲话一句。’这‘闲话一句’就是杜月笙最大的本钱。

而且更重要的是,杜月笙开银行不用自己出钱,这听起来很魔幻,实际操作却不难。旧上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有一家新银行开业,各大银行都要在开业当天存进一笔钱,叫做“堆花”。类似送礼,表示互相之间友好相处。

以杜月笙的身份来说,整个上海滩可以说没人敢不前来送“堆花”。而当时上海滩有几百家银行,可想而知,这笔堆花肯定不会少。

杜月笙越想越觉得这事有利可图,于是就按田鸿年的建议,真的开了一家银行,取名为“中汇银行”,并聘请田鸿年担任银行经理,处理银行相关事宜。

银行开起来了,杜月笙坐在家里等着挣大钱,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因为田鸿年胆大包天,竟然将客户存进来的50万存款,私自拿出去炒黄金,结果还亏得血本无归。

为了挽回银行的信用,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杜月笙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填上这个窟窿。

这边,杜月笙为钱的事忙得焦头烂额,而另一边黄金荣和张啸林也对他心生不满。因为黄金荣和张啸林原本并不想掺和国民党这摊浑水,是杜月笙坚定支持蒋介石,所以才在‘四一二’反革命运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随着蒋介石下野,原本许诺的利益也成了泡影,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更让黄金荣和张啸林警惕的是,像陈群、杨虎这样的国民党,虽然喊着“除恶务尽”的堂皇口号,但干起坏事来没有丝毫底线,与这样的人合作,无疑是与虎谋皮。可杜月笙还偏偏拉着他们,和陈群、杨虎、王柏龄拜了把子。

因为心中的不满挤压得越来越多,黄金荣开始对杜月笙出言讥讽,挖苦不断,逮住机会就提醒杜月笙当年给自己端过尿壶;而张啸林更是把两家互通的中门叫来泥水匠砌死,从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黄金荣和张啸林的侮辱与挑衅,杜月笙都默不作声地忍下了,这固然是由于他宅心仁厚,不敢忘怀自己起家于黄金荣门下,更是由于大家利益一体,休戚与共。如若不然,以后大家相对的辰光就尴尬了。

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一直持续到1928年,杜月笙41岁。

这一年年初,蒋介石复职,任命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为“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同时撤销陈群的职务,并清算其盘踞在上海的力量。

在蒋氏失政后,陈群的权力非常大,可以随意捏造罪名杀人。他和杨虎两人祸乱上海,被称为“虎狼成群”。而且陈群这个人的官瘾大到了怕人的程度,不管大小什么官,只要出现空缺,他就自己兼任起来。前前后后,他居然兼任了上海党政军各方面20多个职务。

按说陈群这种类型的人已经扭曲得不像人了,杜月笙如果明智一点,应该和他远远地拉开距离才对,可是杜月笙顾念当初结拜的香火情谊,主动站出来,把陈群当食客,养在自己家里。

陈群天天憋屈在杜公馆,脑子反而清醒起来。他本来也不是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一手遮天的大恶魔,就是因为他极擅个人成长规划,对于时局,他看得准、抓得住,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晋升之法,让自己在大混乱的时代获得最多利益。

为了回报杜月笙养着自己每天在杜公馆吃得满嘴抹油,陈群真的掏心掏肺,替杜月笙拟定了一个完美的人生规划,不过在此之前,他先给杜月笙分析中国的大时局。

他说:“现在,中国的本土权力阵营正在迅速崛起,这些阵营首先要干的,就是攻城略地、抢男霸女,以期实现自身权力的进一步扩张。那么,攻谁的城?掠谁的地呢?这就需要找准敌人。这个敌人,必须是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已经被各种势力殴打了无数次的,这样我们出手才能即捡到便宜,又不会引起公愤,那么我们的敌人是谁呢?”

杜月笙脱口而出:“打倒帝国主义!”

受多年的政治语境浸染,满大街的人,甭管是贩夫走卒还是深闺仕女,一提起帝国主义来,就恨得咬牙切齿,以头抢地。尽管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杜月笙在内,再活八百辈子,也不晓得啥叫帝国主义,但他们心中的恨始终无可释怀。

看到杜月笙豁然开朗的样子,陈群满意地点头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人皆恨之,无罪其罪。现成的敌人已经摆在这里,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陈群将自己给杜月笙拟定的人生规划拿了出来,这个规划是这样的——

目标:进入上流社会。

原则:进军工商业。

途径:横穿工商会,借助银业同业之力,成为拥有隐形权力的幕后巨枭。

这个规划本身倒是很完美,处处切合了杜月笙的脾胃,但规划中少了最重要的一项——具体执行方案。

为什么陈群的方案少了这一项呢?因为陈群个人已经失去执行这一方案的能力。而能够帮助杜月笙实现目标的,恰恰和陈群有仇。

能帮助杜月笙实现人生规划的人叫陆京士,名之镐,字京士,江苏太仓人,是上海“工人总工会”的书记,而上海“工人总工会”的创建者张君毅,是陆京士的好朋友,之前却被陈群冤杀,两个人也因此结仇。

杜月笙明白其中的缘由,自然不会让陈群当说客,他准备自己出手拿下陆京士。

那么,杜月笙为什么这么器重陆京士呢?

因为当时各方势力都在拼命争夺工总会的控制权,控制了工总会,就意味着掌握了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这是对未来时局演进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杜月笙先让自己分布在工总会中的门人吹风:“陆京士,杜先生想见见你,你应该去一趟。”

陆京士当然听过杜月笙的大名,但自己与杜月笙并无交情,他为什么要见自己?

陆京士困惑不已,他跟旁边的于松乔等人商量,结果众口一词,劝他道:“你当然要去,杜先生对你青眼有加,你怎么可以不去?”

陆京士无奈,只好来到杜公馆。

杜月笙欣喜,倒屣相迎,拉着陆京士的手坐下,一张嘴就是“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余孽”之类的时尚政治名词。

当时,陆京士差点笑出来,因为在他看来,杜月笙就是革命的对象,就是要被打倒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余孽。但是,陆京士是个聪明人,他仔细观察发现,杜月笙这个人和他的同龄人确实不一样。他心地单纯,不是想从自己这些年轻人身上弄点什么,而是单纯喜欢结交朋友,希望跟着年轻人一起走。

他会替这些年轻人解决许多琐碎的问题,带领他们绕过人生的坎坷。这样的人,与之交结,是不会有坏处的。

于是,在相处过一段时间后,陆京士正式向杜月笙递了门生帖。而杜月笙就此得到了奇才陆京士,自然欣喜若狂。

这就是杜月笙拿下陆京士的绝招——以真心换真心。

说起杜月笙这一生的门下弟子中,有三个人最为知名,分别是陆京士、吴绍澍、朱学范,此三人个个能力非凡,出类拔萃。

杜月笙曾请最善识人的戴笠品评这三个人。戴笠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的品评意见是:朱学范浮而不实,弊过于诡;吴绍澍天生反骨,必须时时留意;维陆京士一腔忠义,比较可靠。

事实也证明,戴笠的品评可以说八九不离十,陆京士的人品、能力确实毫无瑕疵,他矢志追随杜月笙一生,直到杜月笙逝世前,他都寸步不离。至于吴绍澍与朱学范,杜月笙曾几次差点被这二人给弄死,虽然没真的死,但被这二人弄得心如死灰。

杜月笙得到陆京士的帮助,终于可以向他的‘对手’发起进攻了。

陈群替杜月笙谋划,指帝国主义为其最重要的对手。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当时各大政治势力,包括当局,都视帝国主义为最大的对手,有机会就痛打,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痛打。

于是,财政部出台政令,对烟酒入口关税,奢侈品征税30%,普通品征税10%。这一刀,直接切向英美烟商。英美烟商不肯束手就缚,就出了狠招,宣布3家工厂停工,一下子把8000名工人推入了困境。

英国人打的如意算盘是:这么多工人突然没有了收入,肯定会上街抗议游行,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解决不稳定因素,中国当局势必会妥协,但是他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杜月笙。

事情始发,杜月笙就疾冲过来,要加入痛打帝国主义的行列,身边的人急忙劝止:“杜先生,你醒醒吧,英商分明是拿这8000名工人当武器,向当局施加压力。你如果搅和进来推动烟草工人大罢工,那就意味着你要养活三四万超高收入的工人,你养得起吗?”

这确实有着巨大的风险,但杜月笙也从中看到了机会。

英商经营多年,获利极厚。而且他们在招收中国工人时承诺过,即使停工也仍有薪水支取。可现在英商为了制造恐慌,故意停发了8000名工人的薪水,但职员的薪水照发,这种不公平势必引发混乱。于是,杜月笙同时发起募捐和罢工两项运动。募捐,是为了让参加罢工的工人能够继续拿到钱;罢工,当然是为了给英商施加压力。

英商万万没想到,8000名工人并没有给中国当局施加压力,反而把压力施加到了英商自己身上。英商恨死了这8000名工人,于是决定布个局报复他们。 7XkimVm1mRcltlu9NcrirUiO3OsEIuPt+p9K8lblupmr7owgNDFuALtIN5RvHA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