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集
广结文人收小弟

杜月笙对各报的编辑和记者极力笼络,这不仅仅是为了便于政治与社会关系的运用,也是因为杜月笙发自内心敬重文人。

他少时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识字不多是他的终身憾事。加上他出自黑道,内心有一种洗白自己的天然冲动,所以只要听说某人道德高,学问好,他便希望能有机会略尽绵薄之力。其中最得意的延揽人才之事,大概是成功拿下章太炎。

章太炎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有名的狂士,早年赴日本,日本警察让他填写个人信息表,表格上有职业、出身与年龄等项,章太炎先生填的是:

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

年龄:万寿无疆。

连填张表格都这样,是因为章先生学究天人,造化通神,“一代国学大师”的称号丝毫不是开玩笑开出来的。

章太炎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试问区区杜月笙,凭什么让章老先生拿正眼看他一下?但凡事都有例外——章太炎竟然亲自给杜月笙写了封信,请他帮自己一点小忙。

原来,章太炎老先生有个侄子居住在法租界,与人发生了房屋纠纷。虽然章太炎谁都不放在眼里,可这弹丸之地的法租界,偏偏不吃国学大师这一套。

章太炎解决不了侄子的问题,只能求助于法租界最有势力的杜月笙。杜月笙抓住这个机会,迅速解决问题,让谁也不服的章老夫子欠了他一笔人情债。然后,杜月笙轻车从简,专程跑一趟苏州,拜访他心仪已久的国学大师。

据杜月笙的门徒称,章老先生与杜先生一见如故,相互引为知己。

两人是否真的一见如故不得而知,但杜月笙不无惊讶地发现,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竟然饱受经济拮据的痛苦困扰。于是,杜月笙在告退时,在自己喝过的茶杯下面悄然压了一张2000银圆的庄票,接下来,杜月笙每月都要派人送笔款子到章太炎家。这些钱,章太炎统统收下了。

章太炎收下杜月笙的钱,似乎意味着对杜月笙人品的肯定——实际上,杜月笙并不知道,“国学大师”章太炎早年跟他是同道之人。昔日各地志士联络革命,章太炎曾经是光复会的首领。他手下的人,说出来能吓死杜月笙。

光复会中的精英,有晚清舍身炸出洋五大臣的吴越,有行刺浙江巡抚恩铭的志士徐锡林,有最为出名的“鉴湖女侠”秋瑾。后来在黄花岗起义中,光复会成员几乎全部拼光。章太炎从此淡出政界,潜心于教育推广与国学研究。

正因为章老夫子有如此雄厚的背景,所以他连袁世凯都不放在眼里,敢当着面与他对骂。相反,章老夫子对出身底层、热心扶危救困的同道之人杜月笙,有着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与感应。

这就是章太炎收下杜月笙的钱的真正原因,这钱不过是道上小辈对老前辈的孝敬,章太炎拿得起。

杜月笙不知道这件事背后还有着极深刻复杂的江湖背景,他只是想表达对章太炎老先生的敬意。而章太炎对他的认可,也让他身上的光环更加耀眼。

此时,财力、势力、名望应有尽有的杜月笙,已经将自己视为帮中的老头子,广收门徒。但是,他后来收下的这些门徒,与他以学生、老师相称,并没有按青帮的规矩开香堂。也就是说,杜月笙与这些人只有师徒之名,而无师徒之实。

不开香堂,杜月笙是有难言之隐的。这难言之隐在于他在帮中的辈分太低,是最低的一辈。可那些想来拜他为老头子的,哪个不是衣冠楚楚、功成名就之辈?或军方,或政界,或商界的要人,如果他们真的按青帮规矩走一圈,拜杜月笙为老头子,此后他们出门来,街上的那些地痞、流氓、乞丐、混混,只要是在帮的,少说也要大他们几辈。试想一名军长对着自己军营的小兵恭恭敬敬地叫声“爷叔”,得有多别扭?又或者哪个大富豪叫辆黄包车过来,仔细一瞧,车夫原来是前辈,只能急忙躬身叫爷叔——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辈分太小,连门徒都不敢收,这事让杜月笙很恼火。可是没有办法,谁叫他起步太低,而江湖道上又特别注重辈分呢?

这份苦衷不能明着说出来,所以杜月笙的手下大肆制造舆论说杜先生是个文明人,改革了规矩,入杜先生之门,行拜师之礼,只要在香台上插三炷香,再向杜先生鞠三个躬就行了。后人不知道究竟,真以为杜月笙大刀阔斧地改革了青帮的规矩。

虽然不能收真正意义上的徒弟,但38岁的杜月笙以他那双识人的慧眼提出一整套弟子规。令人震惊的是,凡是违背了他这套规矩,经不起考验的人,人品真的靠不住。

这套规矩,又称为杜门铁律,共有八条。

第一条:品格不可低下。

第二条:不可获取不义之财。

第三条:不得有意栽赃。

第四条:不得揭人私隐,酿成灾祸。

第五条:不可内部攻讦,引外部干涉。

第六条:不可挑拨离间,伤人感情。

第七条:不得落井下石,或见死不救。

第八条:不可拆梢,不得胁迫取财。

这八条杜门铁律,堪称字字血、行行泪,是杜月笙38年人生经验的总结。可以想象,当杜月笙把这八条怪规矩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时,一定欣慰得松了口气,感觉自己发现了人世间的真理与规律。

然后,他抬起眼皮,扫视自己最欣赏的弟子,突然如遭电击,目瞪口呆。他慧眼识人,只是眼神不好——他最欣赏的门人恰恰专挑这八条铁律来触犯。

比如说,他千挑万选的第一个徒弟江肇铭,嗜赌如命,好色如狂;而后随着杜月笙的社会地位直线飙升,他又相中了一个叫张松涛的。结果,这个人比江肇铭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上海滩闯荡,遇女则奸,见男必霸,堪称胆大妄为,最可恨的是,每次行凶后,张松涛都会洋洋得意地声称自己是杜月笙的“爱徒”,这是在外边坏事干绝,却把屎盆子“咣”的一声扣到了杜月笙脑壳上。

说起杜月笙这一生,他先后被三个年轻人坑过。两个是他的弟子门徒,还有一个是千王之王——吴家元。

吴家元,字季玉,气质脱尘,妙语连珠。肃然身世不明,却是天生的交际吉祥物。甫一出现是在山东,专门陪着军阀张宗昌打麻将。张宗昌需要什么牌,他就能打出什么牌,让张宗昌赢得欢天喜地,同时吴家元自己也小小地赚上一笔。

张宗昌知道吴家元是千术界高手,人才难得,对他委以重任,给了他一份青岛盐务局局长的美差。在盐务局波澜不惊地捞了几年,吴家元感觉捞得差不多了,于是静极思动,赴大上海寻找新的猎物。他凭借着出色的外貌与动人的谈吐,很快就在上海滩上流场所出入自如,获得与杜月笙同桌对赌的机会。

这时,严老九已经成为杜月笙固定的牌搭子,无论杜月笙去哪里打牌,一定会带上严老九,只要有此人在,杜月笙就可以放心豪赌,起码那些不成气候的老千在他面前动不了手脚。

这次却不同以往,吴家元一登场,就立即被“赌神”严老九发现不对劲儿。于是,严老九冷笑不语,拿了张报纸坐在一边,报纸上掏了个洞,他要从洞中监视着吴家元。在吴家元出老千的时候动手拿下他。

可万万没想到,严老九在吴家元身边紧盯多日,竟丝毫发现不了吴家元的机关所在。短短时间里,吴家元独挑上海滩,狂赢大赚,单是从杜月笙手里就赢走了10万元之巨。

这事可就奇怪了。严老九以赌为业,什么门道花活没见过?但遇到吴家元,他就好比猛犬遭遇大刺猬,龇着牙左看右看,硬是找不到个下口的地方。

严老九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高手,“赌神”这块牌子已经彻底砸了。如果任由吴家元终日在上海滩纵横,只怕这块地皮再也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于是,严老九索性图穷匕见,于一天赌局散场后拦下吴家元,将人直接带到杜月笙的面前。看这架势,吴家元就知道眼前这二人已经知道自己出老千了,于是一见面就扑过去抱住杜月笙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月笙哥饶命!”

杜月笙哭笑不得地将吴家元从大腿上拉下来,然后当场让吴家元表演他的老千手法。

吴家元欣然受命,开始表演偷牌技巧,他的手法极快,看得杜月笙和严老九眼花缭乱。兴奋之余,杜月笙又犯了好为人师的老毛病,他谆谆教诲吴家元:道“老兄的确聪明得紧,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呢,老兄的聪明才智应该用到正道上才对。”

吴家元汗如雨下,当即表示,承蒙月笙歌教诲,自己以后一定洗心革面,再也不敢耍老千了。

识破了吴家元的千术,又赢得了他的尊重,杜月笙与感受到一种生平从未有过的快感。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直到这一刻,他才算是真正落入吴家元的千术圈套。

从这一天开始,直到杜月笙病殁于香港,吴家元始终对他不离不弃,长骗不休。吴家元生生骗了杜月笙一辈子,直到杜月笙死时,才忍不住揭开骗局的盖子。

实际上,自打吴家元到上海,他就已经布下圈套。他故意在赌桌上出老千,狂赢杜月笙10万元,目的就是激怒“赌神”严老九,让严老九逮住他。

被逮住之后,他就要求面见杜月笙,抱住杜月笙的大腿号啕大哭,承认自己施了千术。

他知道,依杜月笙的性格,肯定会叫他当场表演千术,再教导他一番。他则假装幡然醒悟、醍醐灌顶,赢取杜月笙的好感。

做到这一步,吴家元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杜月笙身边有个千术高手吴家元。

接下来,当吴家元再上桌开赌时,同桌的人都知道他会使千术,必然大赢特赢,对他极为忌惮。

这时候,吴家元就悄悄地与每个人交谈:“老兄,求求你,不要揭穿我的老千术,千万不要。如果老兄你给面子,高抬贵手,不揭穿我的话,我就把赢到手的钱分给你一半。还有,你输掉的钱,我私底下偷偷替你承担一半。”

听到这个要求,赌徒们都大喜过望,与“千王”秘密联手必然包赚不赔,于是忽略了吴家元后面的条件——假如我吴家元输了,你老兄也要替我承担一半的损失。一桌麻将就四个人,吴家元秘密与另外三个人达成协议,然后就开始狂输。

等输完了,三家要每家承担他输掉的一半,还要再把自己赢来的一半分给他。这样,他输掉的越多,赢到手的就越多。

他就用这招把杜月笙玩了一辈子。每次他输惨后,杜月笙都于心不忍,认为吴家元敬畏自己,不敢使老千,才会输得如此之惨,所以每次都要补贴吴家元一笔钱,却不知道吴家元在赌桌下早把输掉的全部捞回来了。

被吴家元骗了一辈子,杜月笙竟然浑然不知,说起来也不能怪别人,要怪只能怪杜月笙自己生性嗜赌,有此恶习,必然会招来吴家元这种千术高手。

吴家元只是聚拢到杜月笙身边的无数骗子中的一个,而且他用的还是智慧型骗术。余者,多数走的是武学高手路线,细数这段时间的武林中人,多在杜月笙这里吃饭拿钱。说到武艺,这些人个个不凡——可等到大革命爆发后,杜月才发现能够派上用场的却只有当年的“小八股党”。

这能怪谁呢?一旦看错人,就要自食其果。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前进,渺小的个体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1926年,革命开始了,年近四旬的杜月笙将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何方? galTOVRUBlBYGqWfK/x1UW7Yuvg22MgXY8q38Orwk7LYS2XU+5yMxqAmmUG6j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