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娜:运筹在帷幄
——陈文总与故居

陈文总早年就读家乡私塾“秋芬书屋”,厦门竞存小学、同文书院,毕业后任教于厦门大同小学,兼《厦声报》编辑。1921年与友人创办厦门通俗教育社。1923年7月组织市民抵制日货,遭日本浪人刺杀身负重伤,后转至上海治疗。在沪参与创办上海漳泉中学并任校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随北伐军入闽,任“兴泉永道政治监察署”政治监察员,发动民众反对封建势力。1927年4月遭国民党右派通缉转移外地。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指挥部秘书。1928年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31年回国任冯玉祥秘书兼所部军事、政治教官。后就读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战术教官。抗战前后任南京步兵学校教官、二十九军上校副团长、第三战区机要室主任参谋。参加长城保卫战、淞沪、台儿庄等战役,表现突出,被国民政府授予“云麾”“忠勤”勋章。抗战胜利前夕奉最高统帅之命撰写对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发表在新闻媒体,激励广大爱国青年踊跃从军杀寇。抗战胜利后奉派到晋南及洛阳、郑州等地负责日军投降及遣俘工作。后任第一军少将参谋长,不久擢升为陆军中将。1947年7月因反对当局内战政策退出军界返厦。不久赴香港筹办福建中学并任首届校长。

陈文总早年居住在厦门咸菜巷、上古街、民族路的房屋已经坍塌。1938年厦门沦陷后其家眷迁居鼓浪屿内厝澳路8号。1947年8月至9月,陈文总返厦后赴港前就居住在这里。

这是一幢两层单角楼西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业主姓黄。该楼房位于笔架山西麓,毗邻交通要道,环境清幽,出行方便。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总面宽10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平面呈外前廊式布局,西侧设角楼。主楼单层面阔两间,进深两间,共四房。中间厅堂分前后部分,面积约30平方米;东侧厢房分内外两室,面积约28平方米。角楼面朝主楼,单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积约36平方米。主楼底层与角楼之间内设走廊相连,其间有一楼梯通往二楼。楼梯为木质,中间有转角,采光条件一般。主楼底层南侧外走廊面积约14平方米,西侧内走廊面积约6平方米。建筑楼层高度约3.6米,内部通风状况、保温性能良好,可谓冬暖夏凉。

建筑外部券廊为圆形拱券,三大两小,一字摆开,外观酷似拱桥上大小不一的五个桥洞,极具曲线美。二楼走廊围栏外墙立面,镶嵌着精美浮雕五处。图案为平面下凹式、由矩形边框所包围的菱形,或单个独立,或交相重叠,线条明快,造型大方。券廊间矗立四根方形廊柱,仿佛四尊坚不可摧的金刚,拔地而起,直擎屋顶。廊柱顶端是纤巧细腻的浮雕,令人百看不厌。图案像华贵雍容的流苏,又像霍然出鞘的剑首。廊柱中间缠绕两道醒目的攀磴,它们上覆下承,凹凸有致,大小错落,棱角分明,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与周围其他浮雕相映成趣。建筑外墙以精细加工过的花岗岩条石为基础,古朴典雅。沿街外墙使用红砖堆砌、白灰勾线的工艺;其余外墙均为内里砖砌、表层抹灰,趁其未风干,在表面以水磨喷沙,使之粗糙颗粒化,最后形成自然褐色效果。其特点是表面坚固、耐损,不容易变形、褪色,得以在近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蚀中基本保持原貌。建筑屋檐、墙柱、窗套,均作角线装饰。临街窗台一律选用白色边框的单扇式玻璃窗;外面是西洋式双扇百合窗,既遮风避雨,又保证室内光线充足。角楼屋顶铺设一尺见方的红色板砖。主楼四坡顶全部选用中国式红瓦片。

陈文总的多年好友、台湾籍民主进步人士、著名诗人卢乃沃先生专门为他赋诗一首《赠陈文总中将》。诗曰:“怜君倚马才,小试事编辑。投笔怯壮志,振翊冲霄立。回翔视神州,大劫风云急。鹰扬驱外侮,鼠角萧墙人。运筹在帷幄,西域干戈戢。百戢赋归来,粉乡活银邑。路上忽相逢,一笑下车揖。为君歌古诗,乘车与戴笠。缠绵旧雨心,世风不可及。儒将信风流,鹭江风习习。”诗人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陈文总的传奇人生和不凡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和高度概括,激昂而隽永,至今还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厦门名人故居》 fGzHQ/wM8ZfRgJ7K2TfpohFKSnppIhFzI6hPliv7ENe+IgdFZC/MkLVYk/cJaU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