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洪文章:陈延香的“宜宜楼”

陈延香(1887—1960),又名树坛,字澄怀,晚年号慧香居士。清光绪十三年(1887),陈延香来到人间,有兄弟姐妹三人,延香排行第二。父亲是个秀才,长年任乡间塾师,家境还算富裕,陈延香在阳翟老屋度过欢乐的童年,并完成学业。19岁时,其父病故,陈延香继承父业,在灌口、角尾当乡村塾师,担负着一家人的生计。也就在此期间,他认识了陈瓞臣、庄育才等人,共同的革命理想,相约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夕,陈延香在同安组建青年自治研究会,被选为副会长。此后,一直在家乡奔走呼号,鼓吹民主革命,组织人马。辛亥革命中,与同村陈仲赫等人发动青年自治会会员,打出同安革命军旗号,与庄尊贤率领的灌口革命军里应外合,于9月19日光复同安县城。1913年,陈延香被推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1915年,福建省省长、军阀李厚基解散省议会,陈延香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第二年袁死,陈延香复任议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兴国助力。

1924年,陈延香卸任省参议员,赋闲在家,将任内为民请命的提案汇编成《延香建言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同安官吏的贪婪、军阀的残暴、民生的困厄、教育的衰败,以及沿袭清代陋规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敢怒敢言、疾恶如仇,他在自序中写道:“明知时局蜩螗,徒口贾祸,亦不稍存顾忌,我职权。耿耿此心,差堪对我父老兄弟耳!”《延香建言录》送请省议会议长林翰题签、作序,林翰展读之,喟然曰:“十年以来政之阙失,民之疾苦,可言者之多,一至于是哉。”其间,陈延香还在家中整理并加注明代同安乡贤郑得潇遗著《我见如是》,其中一节批注:“看来天地间别无毒药,只一利字,是真正杀人之最毒之药。五伦中着此一念,一切血性皆无用矣。末俗此毒更甚,吾欲以此篇敬告今军阀、官吏、议员、政客。”一副铮铮铁骨,跃然纸上。

9787520505802_0-Part02-8.jpg

陈延香

辛亥革命后,陈延香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致力于举办教育。1913年,创办阳翟小学,1924年,创办公立中学。先后四次出洋,历经东南亚80多个城镇,劝募教育基金10多万元。1931年,公立中学改为县立,1934年停办。1935—1937年改办职业学校。小学则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由政府接办。此外,陈延香还于1917年任过同安县劝学所所长。1920—1922年,应陈嘉庚之聘,任集美学校总务主任兼女子小学校长,代理集美中学和师范学校校长,参与筹建厦门大学。

陈延香热心家乡的实业建设和公益事业。1924年招股开设仁爱医院和公中银行。1929年往新加坡劝募教育基金期间,倡议组建新加坡同安会馆。其后,相继任同安侨办同美汽车公司经理和同马灌角汽车公司经理、同安佛教会养老莲社院董事、同安救济院院长、同安县筹赈会常务委员。抗战胜利后,他出资创办阳翟图书馆,自任馆长,致力于收集文物与整理古籍,并钻研医学,种植多种中药材,方便群众。他还从菲律宾引进“一见喜”在同安广为栽种。

陈延香故居在今祥平街道阳翟村东南的荔枝宅,门牌号为二房三里292号,故居为其父亲陈仲信始建,硬山布瓦顶燕尾脊,主屋二进,中间天井连接,后进天井置一拜亭,两侧护厝,左前侧护厝为二层楼房。陈延香增建书房,取名“宜宜楼”,意为宜书宜画。全屋总宽度22.5米,总进深31.6米,占地面积711平方米。主屋面阔11.8米,前落进深5.8米,面宽三间,后接二厢房。后进三开间,进深8.05米。拜亭卷棚布瓦顶,宽5.3米、深3.5米与厅堂相接,两侧护龙厝各一列,宽10.7米,长与主厝同。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原来状态,部分墙体泥灰脱落,部分木构件些微腐朽。左侧护厝前原有八角亭楼,“文革”期间其后人自行拆除,并在原地建有条石平房。故居坐落在浔江畔,周围原有成片荔枝林和一些杂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宜人,现荔枝林已毁,唯右后侧一株百年芒果树尚存。古老的果树伴随着百年老屋,诉说着无限的沧海桑田。

《厦门名人故居》 N0ngUFKrkk8tRQXMIJ3xtdVYjPb0q/7XNjFI5wLxvk3mDu/YvUe9JUo5n2HCX3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