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位于昆明市内西北隅,在圆通(古称螺峰)山及五华山西麓,当两山之溪口下落处,使市内独具“有山有水”的得天独厚条件。
“翠湖堤畔柳凝绿,江南芳草仍焦枯”的诗句,证明了杨朔说的“云南的春的脚步儿勤,春来得早”是真的。翠湖常给春城人民透露出早春消息并使春晴久驻,“翠堤春晓”早成为昆明的八景之一。
翠湖会中亭
元朝末年,翠湖还是昆明城外的一片沼泽,因附近多为菜园、稻田和莲池,故俗称“菜海子”。近尚有蒲草田居民区在侧,又因湖中“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明洪武十五年(1382)修筑云南府城时,把池围入城内。据《昆明县志》记载:“九龙池,即沐氏别业名柳营者也,修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构亭建楼,备极清迥。其地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
翠湖初建于1390年,当时明代镇守国公沐英在湖之西岸“种柳牧马”,修建柳营,洗马河之名仍不时有人提起。后又改为沐家“世袭国公”的别墅,湖面宽阔,与滇池相通。清初,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璠时,又把西部辟为御花园,翠湖面积遂减。
王继文修建翠湖时,在湖中小洲上建“碧漪亭”,即今之“湖心亭”,又名“海心亭”。现墙上石刻“湖心亭”三字,系清末经济特元石屏袁嘉谷所题书。亭中对联甚多,其一为“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颇为人们所赞赏。王继文还在北岸修建了“来爽楼”等。
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命人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称“阮堤”,堤上架桥三座,北面叫“听莺桥”,南面叫“燕子桥”,中间叫“采莲桥”。到1919年,唐继尧主持滇政,又横贯东西筑起一道长堤,与“阮堤”交叉,称“唐堤”,架桥两座,东边叫“卫东桥”,西边叫“定西桥”,但很少有人以此为名。这两道长堤,相互交叉,分湖为四,湖畔多植杨柳花木,别有佳趣。
国民党统治时期,翠湖海心亭内开设了由法国人经营的旅馆,后来又先后为“昆明防守司令部”及“昆明市党部”占住,游人望而却步,加之年久失修,草煤淤积,荆榛杂芜,显得十分荒凉。
《翠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