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崇德:兴隆街,兴隆的是文化

提起“兴隆”二字,也许会让人想起“生意兴隆通四海……”这副旧联,其实兴隆街跟生意毫无瓜葛,倒是跟文化教育大有关系。兴隆街是一条南北向的小街,长不过六七百米,宽不过十几米,南头直连光华街,北端向西拐,走几步就到福照街(今五路)中段。街两侧都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铺面,虽是铺面,却没有一家做生意的,住户大都属于贫民阶层。在这么小小一条街里,有全日制正规大、中、小学,还有享誉全市的业余职校;文化方面,还有一家报馆。还能说兴隆街文教不兴隆吗?

兴隆街北头有一道黄墙大门,门头横书“云南省立昆华高级商校”,这是一所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专(这校址在20年代是省立昆华小学,昆华小学之前,是云南政法专门学校)。1953年更名为云南省财经学校。80年代任云南大学校长多年的杨光俊先生,就是商校高十六班的学生。解放前,昆华商校学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十分踊跃,校长侯奉琨支持学运,教师中也不乏进步人士,著名作家李广田先生除在西南联大执教外,还长期担任昆华商校国文教员,他和妻子王兰馨、女儿小秀就一起住在昆华商校。昆华商校人才辈出,大都分布在财政、金融、税务和商贸系统,都做出不同的贡献。

兴隆街中段的一道大门的两侧挂着两块直牌,一块上书“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另一块是“中国正字学会”,这两块牌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

抗日战争前,北平有一个“中国正字学会”,是清华大学教授瑞恰慈(英籍)、吴可读(英籍)等创建的,会员有温德(美籍)、翟孟生(英籍)、水天同、赵诏熊、吴富恒等,宗旨是研究和推广基本英语。日寇占领北平后,学会迁昆,与省教育厅洽办这所高等英语专科学校,为云南省培养中等学校英语师资,也作为研究推广基本英语的基地。因为当时政府规定,外国人不得担任公立学校校长,正字学会推举水天同先生出任校长,吴富恒先生任教务长。

建校后,正值日机轰炸昆明极为剧烈的时期,学校西迁东移,到了1943年空袭停止,学校方始在兴隆街定下来。这地址原属昆华商校学生宿舍,稍事改造修缮,因陋就简,支撑办学。当时物质条件很差,但师资条件却是一流的。几年后,培养了不少英语人才。1948年仲春三月,英国驻华大使斯蒂文森(Stevenson)由南京来昆访问,他访问的日程第一项就是参观英专。他在一年级大教室对英专师生发表演讲,其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茅屋出公卿”赞誉英专。由此可见,英专规模虽然很小,影响确实是不小的。

兴隆街南头有一道不显眼的木门,两旁挂着三块牌,第一块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昆明分社”,第二块是“昆明中华业余学校”,第三块是“中华小学”。中华业余学校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实践基地,抗战期间直到解放前后,办学都很红火,在社会上享誉很高。除了中等教育层次的业余补习学校外,还办了一所全日制小学——中华小学。中华小学以其优良的教学质量著称。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办,继之因扩大发展的需要,迁至南城脚通城巷隔壁。抗战期间职教社的领导人孙起孟先生就住在兴隆街主持工作,稍后由饶博生先生继续主持。新中国诞生前,整个昆明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气氛是那样的阴沉,人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然而,中华业余学校里的气氛却迥然不同,当夜幕降临之后,教师们在认真地教,学生们在专心地学,下课钟声一响,师生们便热烈地扭起秧歌:“豌豆秧,才发芽……”“山那边,好地方……”欢歌劲舞,好一派生气勃勃的迎接解放的景象。

《回忆兴隆街》 5G0d0qlH55WrGK6m/G47qy49NoDoEe3gSJE4El5JEsbSLNhrxpc0VWBrh4VZQB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