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对光华街原云贵总督署(今人民胜利堂),有一条不短的通路,人称甬道。甬道北正前,筑有一堵大照壁,作为督署大门的屏障。
甬道两旁,建有多间棚舍,专供前来谒见总督的各级官员轿马夫役歇息,早年并未和南邻的横街(今景星街)相通。城内居民,多从甬道西邻、整条横街中仅有的直街——龙王庙街(原市府东街)经过。
书摊
1911年“重九光复”后,甬道上马来轿往的景象消失,两旁陆续建起铺房。土杂、炊具、医药等行业,在其间营业。民国元年(1912)2月,日后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出生在甬道东廊中段的铺房内。1986年7月,其址列为盘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就是这一年,官方欲办“公娼”,最初选址在甬道。在动工房建中,因附近居民群起上书都督府加以反对,始撤销原案,另在南城外觅地开办。
甬道后来向南打通,左右建成两列一式的二层铺房。1919年10月云南市政公所成立,沿用民间习惯称呼,直街正式命名为甬道街。北头则称甬道横街,约在30年代初,一度改称庸道街。
甬道街是“金箔业”(加工制作金属薄片的手工业)的集中地,人行道边,白天常见工匠敲敲打打。端阳节前后,还出现售卖花苗和各种盆花的集市,其后发展成天天都有的小型花市。直街北段,开起了茶馆和不少滇味食馆。甬道街的馆子,以兴宝园、燕鸿楼、吉兴园较为知名,颇具地方特色。它们既售炒菜,也卖凉菜。昆明人喜欢吃的宫保鸡、糖醋里脊、凉火腿、凉白肉,以及炸洋芋片、炸慈姑片、炸蚂蚱,一应俱全。省外人士来昆,常由本地友好陪同,前往甬道馆子楼上,品尝“滇味”。
甬道横街两旁,以“旧书摊”闻名全城。书贩们铺内设架,铺外摆摊,生意甚至比文明街的新书摊都来得活跃。他们既买又卖,从中取利,也便于人。穷文人(包括外省外县来昆读书的大中学生),急需钱用,告贷无门,便把手边还值点钱的书,抱向甬道街,低价售给书贩。书贩来者不拒,以书的新旧程度,是否能很快转卖出去为根据,随意出价。30年代初,沪版《红楼梦》每部售价6角。书贩以一两角的低价买进,卖出喊价5角,对本对利。各种中小学教科书,多半论斤购入,却照原价打折卖给急需者。有时成堆买进的古旧书籍,其中不乏孤本秘籍,碰到要家,赢利更为丰厚。书贩和读者间“互通有无”的关系,长期存在着。
既然是旧书摊,自然形形色色的书都有。从形式看,平装、精装、铅印、石印、木版刻印;从内容分,学校用书、中外小说、古籍,可以说无书不有。读者有时想看本什么书,大书店和文明街书市买不到,那就上甬道街旧书摊去找,往往都能如愿以偿。因此,甬道横街形成了本地旧书集散的书市。
甬道街的旧书铺大多没有招牌,也不兼营租书业务。40年代街东开起的万卷书屋,算是一个例外。
甬道街北和光华街之间,原总督署的照壁拆除后,1931年1月建起了逸乐影戏院(今云瑞小公园)。影院大门东向,进门是一列平房,西行不远有水池假山,池左设左右二门,通向白铁皮屋顶,顶设通气铁皮筒的电影放映场。1934年6月,金碧公园中的大中华有声影戏院并入“逸乐”,成为全市最大的电影院,直到1940年7月迁往宝善街。10年间,日夜电影散场前后,也给甬道街增添了热闹。但因光华街商店林立,故未能像西区大众电影场对劝业场那样,促成商业兴旺。
《甬道、文明街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