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1]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 [2]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3]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1] 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孰,谁。

[2] 天地孰得: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3] 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译文

所以,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古注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注:“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杜牧注:“谓上五事,将欲闻知,校量计算彼我之优劣,然后搜索其情状,乃能必胜,不尔则败。”

(曰:主孰有道?)

曹操注:“道德智能。”

杜牧注:“孰,谁也。言我与敌人之主,谁能远佞亲贤,任人不疑也。”

(将孰有能?)

杜牧注:“将孰有能者,上所谓智、信、仁、勇、严也。”

(天地孰得?)

曹操李筌并曰:“天时、地利。”

杜牧注:“天者,上所谓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上所谓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法令孰行?)

曹操注:“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杜牧注:“县(悬)法设禁,贵莫如一。魏绛戮仆,曹公断发是也。”

(兵众孰强?)

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战为强,卒众车多为强。”

(士卒孰练?)

杜牧注:“辨旌旗,审金鼓,明开合,知进退,闲驰逐,便弓矢,习击刺也。”

(赏罚孰明?)

杜牧注:“赏不潜,刑不滥。”

(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今论

蒋百里注:“此则言未战以前,人主所当熟思而审处者也,死者不可以复生,亡者不可以复存,故孔子曰‘临事而惧’(临者将战未战之际之谓)。此节连用七孰字,正以形容此惧也。

“强弱无定衡,故首重在比较,然有形之比较易,无形之比较难,此节所言,则属于无形者居多,今各强国之参谋部,集全国之俊材,所以劳心焦虑,不皇宁处者,则亦惟此数问题之比较而已,此种盖有两难:

“第一为知之难,吾入于普通之行事,有误会者矣,于极亲之友朋,有隔阂者矣,况乎国家之事,况乎外国之事,而又涉于无形之精神者乎?必于其政教风俗,人情历史,一一融会贯通之,而又能平其心气,锐其眼光,仅仅能得之,而未必其果然也。……故此节曰索其情,索者探索之意,言必用力探索始能得其情也。

“第二为较之难,较之云者,言得其彼此之差也。无论何国,有其长,必有其短,其间程度之差,有甚微而其效甚大者。……故同一时,同一国,而各人之眼光不同,所说亦互异。为主将者,据种种不同之报告,而以一人之神明判定之,且将综合其全体(譬若主有道而将未必能)截长补短,铢两悉称,于以定和战之局,立外交之方针,其非易易,盖可见矣。

“其次为物质之资料,土地之富力,农业之情状,商工业之发达程度,及养马牧畜,皆为其重要之分子,其能确实心算者唯蓄藏于自国。或自国之出产而已。故金钱亦重要之资料也,然近世军队虽比于昔为著大,而金钱问题则转在其次,何者?盖国家使用国民材料之权利较昔为大也,近今则国民之材料愈发达,故国家间接以受其利。”

阅典笔记

孙子主张,在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做重点比较。孙子的战略运筹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了敌对双方有关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用他的话说,就是“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五就是“道、天、地、将、法”,曹操称之为“五事”。“计”是“五事”的重复,而不是另提新的内容。因为孙子在下文中提出七句设问,曹操称之为“七计”。其实“经之以五,校之以计”在文法上是互文见义。

触类旁通

◎ 通典

“无敌舰队”的覆灭

16世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是欧洲的西班牙。自从哥伦布远涉重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纷纷涌到那里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英国的海上抢劫以及对美洲的掠夺,严重地威胁着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垄断地位,引起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仇视,并最终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而当时英国的海上实力难以与其拥有的“无敌舰队”相匹敌。

1588年5月末,西班牙公爵梅迪纳统率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这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万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显然,梅迪纳是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运用传统战法,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

英国方面也做好了迎击准备,由霍华德勋爵任统帅,德雷克任副帅。英军共有197艘战舰,载有作战人员9万多人,全是船员和水手,没有步兵。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由于豪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较短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7月22日清晨,战争爆发,英军纵队列阵,迎着强劲的西南风,抢到横队列阵的“无敌舰队”上风位置,放过“无敌舰队”的前卫后,充分发挥自己两舷的火力,重炮猛轰其后卫舰船。“无敌舰队”阵脚大乱,节节败退。23日拂晓,海上风向逆转,“无敌舰队”处在东北风上风头,于是他们以多围少,重创英国最大军舰“凯旋”号。这样,在第一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

picture

28日清晨,“无敌舰队”的哨兵发现几艘轻装船只向他们靠拢,突然,小船上发出熊熊火光,接着,“无敌舰队”的大小船只一片混乱,一些船已经被大火点燃。在混乱中,许多船只只顾夺路逃走,结果互相碰撞,甚至自己打了起来,全舰队开始溃散。

此时,“无敌舰队”正以杂乱无章的队形驶向敦刻尔克方向,这样它就没有可能再回到加莱了。“无敌舰队”已没有弹药储备了,英国舰队抓住这个弱点,把握风向,进退灵活,无所顾忌,时而左舷,时而右舷,连续不断地向敌舰发射大小炮弹。“无敌舰队”只有后退之力而无招架之功。

上午9时,双方舰队在格南费里尼斯角接火。英国舰队步步紧逼,“无敌舰队”各舰距离越拉越大,秩序更加混乱。英国舰队各舰配合默契,各式火炮此起彼伏,打得有章有法。海战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突然风向转变,“无敌舰队”趁此机会,退出英吉利海峡。

整整一个星期的交战中,“无敌舰队”耗费了十万多发大型炮弹,而英国舰队无一沉没,只是阵亡了一名舰长和20余名水手。与此相比,仅仅格南费里尼斯一战,“无敌舰队”即死伤1400余人。

8月,英西两军在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第二次会战。西班牙的战舰高耸在水面上,外形壮观,但运转不灵,虽然人数和吨位占优势,却成为英国战舰集中炮火轰击的明显目标。英国战舰行动轻快,在远距离开炮,炮火又猛又狠,“无敌舰队”的许多舰只纷纷中弹起火。西班牙开炮向英舰射击,却不能命中英舰,英国舰只尽可能避免进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内,在远处灵活闪避,活动自如。这种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双方弹药用尽,轰击才告终止。“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两个分舰队的旗舰中弹、撞伤,一个分舰队司令被俘。

“无敌舰队”集中起残余船只,从北面绕过不列颠群岛向西班牙驶去。受损的舰队抵达苏格兰西北岸的拉斯角时,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风暴掀起的巨浪。战舰漏水、损坏,船员饥饿、生病,他们孤立无援地在海上随风漂泊。许多战舰撞上了岩石;另一些战舰进水下沉,消失在浪涛之中。风暴狂吹了一个月。还有一些战舰在爱尔兰海岸外失踪,数千人淹死。许多好容易登上爱尔兰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杀死或饿死。到1588年10月,仅剩43艘残破船只的“无敌舰队”返回西班牙,近乎全军覆没。而英舰没有损失,阵亡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 评价

各国学者纷纷撰文分析考证“无敌舰队”覆灭的原因,主要归纳出以下三种论点。第一种论点是从西班牙和英国当时国力强弱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16世纪西班牙的势力虽然盛极一时,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遍及亚、非、欧和美洲大陆,但这种繁荣仅仅是暂时的表面现象。第二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是因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腓力二世原本任命的是当时西班牙最有实力的海军宿将克鲁兹上将为舰队总司令,不料克鲁兹上将却突然死亡。腓力二世只好派米地拉·西尼多亚公爵接任舰队司令。第三种观点认为,天灾才是“无敌舰队”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舰队起航的时间选择不当。“无敌舰队”在5月起航,当时的大西洋风涛险恶,在进入柯鲁拉避风时,他们发现补给品腐烂了很多,淡水也漏掉了许多,船只普遍需要修补,很多人生病。以至于在后来,腓力二世也对天叹道:“我派‘无敌舰队’是去和英国人作战,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战。”综合各个方面,表明英国充分利用了天时这个条件。 sj9MoWh2suVEbPPgIxPQrydQsC/1JntsjOi1UNup/Ea5A8PYoLyUZVstuBmXhiWt

pictu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