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故经 [1] 之以五事 [2] ,校(jiào) [3] 之以计 [4] ,而索其情 [5]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6] 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7] 也。天者,阴阳 [8] 、寒暑、时制 [9] 也。地者,远近、险易 [10] 、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 [11] 也。法者,曲制 [12] 、官道 [13] 、主用 [14] 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

[1] 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

[2] 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况。

[3] 校:比较。

[4] 计:指筹码。《说文》:“计,筭也。”

[5] 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

[6] 民与上同意: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

[7] 不畏危: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8] 阴阳:指昼夜、晴晦等自然天象。

[9] 时制:指季节更替。

[10] 险易:《说文》:“险,阻难也。”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11] 智、信、仁、勇、严:孙子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12] 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13] 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

[14] 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译文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所谓“道义”,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理”,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古注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杜牧注:“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曹操注:“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杜牧注:“道者,仁义也。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也。”

picture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操注:“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杜牧注:“阴阳者,五行、刑德、向背之类是也。今五纬行止,最可据验;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稗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称秘奥,察其指归,皆本人事。”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曹操注:“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注:“将宜五德备也。”

杜牧注:“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勾践将伐吴,问战焉。夫战,智力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注:“部曲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

杜牧注:“曲者,部曲队伍有分画也。制者,金鼓旌旗有节制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也。道者,营阵开阅,各有道径也。主者,管库厮养,职守主张其事也。用者,车马器械,三军须用之物也。”

今论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蒋百里注:“此段专言内治,即平时建军之原则也。道者,国家之政治,法者,国军之制度,天地人三者,其材料也。中国古义以天为极尊,而冠以道者,重人治也,(即可见孙子之所谓天者,决非如寻常谈兵者之神秘说。)法者,军制之根本,后于将者,有治人无治法也,五者为国家(未战之前)平时之事业。经者本也,以此为本,故必探索其情状。”

picture

◎ 蒋百里(1882—1938)

原名方震,字百里。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他在《国防论》(1937年初出版)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日后白崇禧、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相关言论、理论均受其影响。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蒋百里注:“本节文义甚明,所当注意者为一‘民’字及一‘令’字,民者根上文国家而言,乃全体之国民非一部之兵卒也。令者有强制之意,政府之本领价值,全在乎此。案正式之文义,例亦不胜枚举,兹特举普法战役之例,以见国民虽有欲战之志,而政府懦弱不足以用之,卒至太阿倒持,以成覆败之役。特举普奥战役之例,以见民虽不欲战,而政府有道,犹足以令之,以挽危局为安全,可见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两句决非寻常之叠句文字。与民死,固难(普奥之役之普国)。与民生亦不易也(普法时之法国)。”

picture

◎ 普鲁士军盔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蒋百里注:“时制云者,时,谓可以用兵之时,制,限也,谓用兵有所限制也。如古之冬夏不兴师之谓。日俄之役必择正二月中开战,预期冬季以前可以求决战等类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蒋百里注:“克劳塞维茨《大战学理》论军事上之天才文,摘译如:

“细论(甲)勇。

“战争者,危险事也,故军人第一所要之性质为勇:

“(乙)局面眼(慧眼)果断。

“若进一步而为完全之要求,则军人不可不有智力。

“果断生于智,而成于勇固矣。然观察之智,感情之勇,仅曰兼也。实犹未足,所贵者,则二者之调和力也。世有人,其心目颇能解释困难问题,而平生当事,亦未尝无勇;顾有一临应行果断之机会,而忽失其能力者,则智力不融洽,故不能交互而生第三者之果断也。彼无智者,即遇艰难,未尝思想,即无忧虑,幸而成功,则例外也。

“(丙)不拔坚固忍耐感情及性格之强健。

“战争者,由四原质所成之蒙气围绕之,曰危险,曰形体之劳苦,曰不确实,曰不意是也。入此蒙气中而能兼确实之动作与完全之成就者,不能不有赖于智力交互之力,战史所称述之不拔,坚固,忍耐等,要不外由此力之变化而出。简言之,则诸英雄此种性质之表现,不过自唯一之‘志意力’而出。顾其现象,则相似而不相同。

“(丁)感情之强健。

“欲进论感情及性格之强健,不可不先释强健二字为何义。感情之强健云者,决非谓感情猛烈,或易于激动之谓。不论何种感动激刺,而其人常能随智力为动作者,是为感情上强健。……性格之强健云者,即人能确守其所信之谓,所谓信者,固不问其说之出于人,或出于己也。意见之变易,不必由于外来之事物,即一己智力之因果作用,亦足以生影响,故人若屡变其意见,则不能谓之为有性格之人。性格云者,确守所信,而能持久者也。如持久力或由于聪明之极或由于感觉大钝,其在军事,则印象及于感情者强,而所见所闻之变幻不可测,乃至于怀疑之,甚且举其已定之径路而逸出者,决非与世间常事所能同日语。”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蒋百里注:“曲制者,部曲之制,官道者,任官之道,主用者,主将之作用也。以今日之新名词解之,则军制之大纲也,主用者最高军事机关之设备,若参谋部之独立,君主之为大元帅,皆直接关于主将能力,威严信任之作用者也。官道者所谓官长之人事,也凡进级补宫等事属焉。道之字义形容尤极其妙,道者狭而且修,今观各国军人之分位令何其似也。曲制者则军队之编制也,观下文法令执行之意,则知法者含有军纪之意,国军之强弱以军纪为本,而人事整顿,部队之制度,主将之权威,实为军纪之基础,而建军之原则尽于此矣。”

阅典笔记

孙子提出了选将用将的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五德缺一不可。孙子把“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对领导者指挥才能的重视——作为将领,其主要职责就是统帅自己的军队与敌人斗智。此外,孙子还要求将帅必须取信于人,“言必行,行必果”。“赏罚有信”和“军纪严明”是治军的根本,“爱抚士卒”、“勇毅果敢”则是对将领品德、作风的要求。不能设想,一个残暴的将军能赢得士卒们为他赴汤蹈火,一个懦弱的将军会带出骁勇威武的军队。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古今中外,选将用将一直是兵家相争的焦点,是历代君主所格外关注的问题。无数的军事战例雄辩地证明:将帅与战争的胜败紧密相关,与国家的安危存亡紧密相关。因此,一定要慎重地选拔将领、使用将领。

总之,孙子认为:治理和统率军队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好将帅。将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源。而战争的胜败,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灭亡。

触类旁通

◎ 通典

周武王见机灭殷

商朝后期,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忠良。他还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这时候,一个足以与殷商王朝对峙的强国——周,在沣水西岸悄然兴起。

公元前1049年,周武王与八百镇诸侯会于孟津,在孟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八百镇诸侯群情激奋,都说:“商纣可伐!”但是周武王听从了国师吕尚(姜子牙)的劝告,认为商纣王朝的力量还十分强大,征伐商纣的时机还未成熟,断然班师返回。

公元前1046年,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子比干被杀,箕子、微子、大师疵等王室和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吕尚对周武王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力劝周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盼这一天盼了十几年,立刻下令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随后以吕尚为主帅,统兵车300辆、猛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誓师伐纣。

picture

◎ 周武王姬发(?—前1043)

周王朝开国君主,姓姬,名发,周文王次子。前1046年,率领诸侯伐纣灭商。

周军东进,开始的时候,一路上颇不顺利:狂风肆虐,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折旗毁车,人马时有伤亡。吕尚巧妙地把这天地肃杀之征解释为鬼神对殷商发怒之状,并大加渲染,不但稳定了军心,还增强了斗志。由于商纣王失尽了人心,四方诸侯及沿途百姓纷纷加入武王的伐纣行列,周军士气日益高涨。

这一年的十二月,吕尚率军渡过黄河,在距殷商都城朝歌仅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

此时,纣王正与东南边疆的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周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入朝歌,纣王慌忙把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仓促应战。双方在牧野短兵相接。战斗中,吕尚身先士卒,率战车和猛士冲入商军,打乱了商军的阵脚。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不但不再抵抗,反而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500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就此灭亡。

公元前1046年底,周武王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 评价

对于战争的看法,孙子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战争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对待。如果不重视军事,不认真研究战争,就不能取得胜利,甚至遭到败亡。从上述观点出发,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败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双方人力、财力、物力和军事实力的竞赛。所以,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注重改革政治,发展经济,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刻做好应战的准备。这样,才能使自己足以“威加于敌”。周武王见机灭殷,这一“机”正好点中了“五事”和“七计”的要领。武王最终选择了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朝廷重臣或被囚或被杀,纣王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这个时机才发起战争。而在战争中,吕尚身先士卒,勇猛杀敌给将士们以鼓励,这一切都紧紧围绕决定战争成败的“五事”的内涵。商朝的灭亡从反面证明了失“五事”必遭惨败。 /Yf4ervgm6FMI9d4KjwEz25Xw5qe6NRRHBnRkh786iEd1DPec9n60ljM/9zeay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