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孙子曰:兵 [1] 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2] ,不可不察 [3] 也。

注释

[1] 兵:兵含义很广,指兵器、军械、兵卒、军队等,引申为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地形上的死地、生地以及战场上的存亡胜败。

[3] 不可不察:《尔雅·释估》:“察,审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古注

(兵者,国之大事。)

杜牧注:“《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

今论

(兵者,国之大事。)

蒋百里注:“毛奇将军自著《普法战史》开章曰:‘往古之时君主则有依其个人之欲望,出少数军队,侵一城,略一地,而遂结和平之局者,此非足与论今日之战争也;今日之战争,国家之事,国民全体皆从事之,无一人一族,可以幸免者。’

“克劳塞维茨著《大战学理》(即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此为民国时期译法——编者注)第一章《战争之定义》曰:‘战争者,国家于政略上欲屈敌之志以从我,不得已而所用之威力手段也。’

“伯卢麦《战略论》第二章曰:‘国民以欲遂行其国家之目的,故所用之威力行为,名曰战争。’

“既曰‘事’,则此句之兵,即可作战争解,顾不曰战而曰兵者,盖兼用兵(即战时运用军队)制兵(即平时建置军队)二事而言之也。兵之下即直接以国字,则为孙子全书精神之所在,而毛奇之力辟个人欲望之说,伯卢麦之一则曰国民,再则曰国家之目的,皆若为其注解矣,岂不异哉。”

picture

◎ 克劳塞维茨(1780—1831)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著有《战争论》一书。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蒋百里注:“死生者个人之事,存亡者国家之事,所以表明个人与国家之关系,而即以解释上文之大字。察者,审慎之谓,所以呼起下文种种条件。”

阅典笔记

《始计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战争的内涵,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见其“慎战”思想。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它。孙子从战略的高度概括了战争存在的意义。这一出色的判断,至今已被人类史上无数的军事实践所证明。句中“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相对为文,“地”与“道”互文见义,均指手段、方法。这就使我们明确地看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的大事,就在于它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孙子正是从这个高度来考察战略运筹问题的。

孙子战争观的主要表现是重战、慎战和善战。重战,即重视战争,认真探讨研究战争;慎战,即慎重地对待战争;善战,即善于指导战争。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对待可能遭到的邻国侵略,务必未雨绸缪。

触类旁通

◎ 通典

威廉二世轻举妄动致亡国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德国跻身列强时,德皇威廉二世沮丧地发现: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了。威廉二世是个既野心勃勃,又贪得无厌的君主,他一面加紧备战,企图以武力夺取英、法、俄等国在各地的殖民地,一面急不可耐地等待时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菲娅到萨拉热窝访问。突然,“砰、砰”两声枪响,斐迪南夫妇先后中弹,几分钟后双双死去,刺杀他们的是塞尔维亚族的七个爱国青年。

奥皇早就有吞并塞尔维亚的野心,他决心借此机会掀起一场大战,“吃掉”塞尔维亚。但是,奥皇担心法国和俄国出兵干涉,于是小心地向自己的盟国德国寻求帮助。

德皇威廉二世得知斐迪南夫妇遇刺身亡的消息后,认为是挑起大战,夺取英国和俄国殖民地的良机,连声大呼:“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当奥皇向他询问“德国是否同意并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是否准备进行一场欧洲大战”时,威廉二世当即给予肯定答复,并说:“(我们)一切都已准备好了!”

7月28日,奥匈帝国悍然向塞尔维亚宣战,沙皇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立即向全国进行战斗动员。7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国“处于战争威胁状态”,仅过了一天,就正式向俄国宣战,然后又向法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英国为了本国利益,也卷入了战争。就这样,短短的几天,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实际上,德国并没有“一切都已准备好”。恰恰相反,当大战的帷幕拉开时,德军统帅部内一片混乱,将军们甚至找不到一张令人满意的作战地图;至于对作战部队的使用和作战物资的调集、运输,更是乱作一团。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德皇威廉二世竟异想天开地企图以“闪电战”攻占法国。德军和法军群集马恩河畔,双方兵力总和达150万人。结果,德军败北。参谋长毛奇对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毛奇劝威廉二世及早罢手,结束战争。威廉二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将毛奇撤职。

picture

德、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两年,在后来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70多万人。威廉二世企图“使法国把血流尽”,结果,德国反而“把血流尽”了。到了1918年,德国再也无力把这场不义之战打下去了,于是只好请求“停战”。

法国元帅福煦将一张事先拟好的停战条件单交给德方,限德方在三天内签字。停战条件令德方不寒而栗:“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以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交出巡洋舰、战舰、潜水艇234艘”,“交出空军全部飞机”,“交出5000门大炮”……

但是,德国代表还是签了字。

十年后,德皇威廉二世在没落的侨居中偶然读到了译成德文的《孙子兵法》。当他读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这一段话时,潸然泪下,哀叹道:“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会遭亡国的痛苦了。”

◎ 评价

孙子的战争观是重战、慎战和善战,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如果德皇威廉二世不因一时的野心膨胀而兴师动众,也许最终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aSb86wiGQK8SRHifwGKBpSlF/DZMyRbExDix7uxbmLVkrL/cJM7nE4FJoR+f6m1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