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国之贫于师 [1] 者远输 [2] ,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 [3] ,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4] 。力屈、财殚,中原 [5] 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í)马 [6] ,甲胄(zhòu)矢弩(nǔ),戟楯(dùn)蔽橹 [7] ,丘牛大车 [8] ,十去其六。

注释

[1] 贫于师: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农时,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

[2] 远输:远道运输。

[3] 近于师者贵卖: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贵卖,物价上涨。

[4] 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5] 中原:泛指国内。

[6] 破车罢马:战车破损,马匹疲病。罢,通“疲”。

[7] 甲胄矢弩,戟楯蔽橹:甲胄矢弩,泛指各种作战装备。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楯,通“盾”。蔽橹,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橹。王皙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也。”

[8] 丘牛大车: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译文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军队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古注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杜牧注:“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此言粟重物轻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则农夫耕牛具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贫也。”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注:“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曹操注:“丘,十六井野。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杜牧注:“司马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畝,畝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盖十六井也。丘有戎马一匹,牛四头;甸有戎马四匹,牛十六头。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言兵不解,则丘役益急,百姓粮尽财竭,力尽于原野,家业十耗其七也。”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曹操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今论

李零《兵以诈立》:“下面有两笔账,一笔是国家的花费,一笔是百姓的花费。

“国家穷是穷在两件事:‘远输’和‘贵卖’。‘远输’是上文的‘千里馈粮’,‘贵卖’是粮价贵。‘近师者贵卖’,是讲军市。军市,是设于军队所到之处。军队所到之处,粮价会上涨。这两件事,不仅使国家陷于贫困,老百姓也倾家荡产。

“作者说‘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不从国内征兵,不从国内运粮,怎么办?只能就地补充。抢,过去不愿讲。大家说,孙子这么伟大,怎么可以抢?宋儒糟蹋孙子,他们也说,这不跟秦人一样?那是虎狼之兵啊。我们读《孙子兵法》,佩服,但这条否定不了。否定这条,后面还有。日本侵略中国,有‘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烧杀抢掠,强奸妇女,这是本来意义上的战争。西文的rape(强奸),本义就是抢:抢钱抢东西也抢人。现代强国都是抢国,不抢不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英文名是The Rape of Nanking,就是用这个词。孙子时代,都是到别国打仗,抢是正常,不抢是怪事。王者之师、霸者之兵,孟子、荀子喜欢讲,那是理想,不是现实。宋儒糟蹋《孙子兵法》,他们都注意到这一点。《孙子兵法》主张掠敌继食,这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军争》有‘侵掠如火’、‘掠乡分众’,《九地》有‘重地则掠’、‘掠于饶野’,四个‘掠’字,足以说明问题。掠,当然是抢。不是抢是什么?”

阅典笔记

战争久拖不决,国家财力枯竭,必然要加征赋役,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引起物价飞涨,造成人民的不满。孙子在《用间篇》中还说到,“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奥地利名将莫德古古里有一句名言:“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纵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拿破仑在粮食告罄、御寒无衣的情况下,被迫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的元气,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触类旁通

◎ 通典

“巧久拙速”的蜀汉北伐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向后主刘禅上了那道著名的《出师表》后,准备亲率大军,北伐宿敌曹魏。

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寂然无声。当时的曹魏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荆州和扬州,用以对付孙权;对关中地区疏于防范,只派宗族夏侯楙为安西将军,坐镇长安。但夏侯楙本是纨绔子弟,不知用兵。关中防守空虚,主将羸弱,正是蜀汉用兵之时。

鉴于此形势,已经镇守汉中近十年之久的魏延向诸葛亮提出:自己如仿照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用一万轻装部队,出子午谷偷袭关中,十日内可达长安,继而乘其守备空虚而迅速占领;诸葛亮则率主力出斜谷与之会合。(另一说,魏延率军抢占潼关,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诸葛亮从别路进军,与之会合。)长安是魏国陪都,关中重镇。若得长安,则关中可轻易取得。

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徐图而进扎实可靠,因而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命赵云、邓芝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大军,自己率蜀汉主力出祁山而攻陇右。起初,由于关中多年无战,诸葛亮猛然出祁山,关中震动,陇右诸郡望风而降。

魏明帝曹叡见事态严重,亲自坐镇长安,并遣大将张郃入援,在街亭大破蜀汉马谡。诸葛亮恐粮道断绝,率大军撤回汉中。据说司马懿事后曾言:“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此后,魏国的用兵重点,逐渐从荆州、扬州转移到关中地区。诸葛亮失去第一次北伐的良机后,陷入了持久战中,先后又四次率军北伐,但皆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到234年,诸葛亮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的汉军大营中。此后,从238—262年,诸葛亮的后继者之一姜维又率汉军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连年征战,致使蜀汉耗尽国力。

picture

◎ 诸葛亮北伐路线

◎ 评价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历来争议颇多。关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维的十一次北伐,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蜀汉的存在必须靠这种“偏霸”来维持;也有人认为,连年北伐最终导致蜀汉国力耗尽、人民怨声载道而亡。

蜀汉北伐,其实最大的局限是粮草不足。因为蜀汉自汉中进入关中,必须翻越秦岭,这样汉军的粮草运输成本奇高,且效率难以提升。在同一时期,在粮草供应困难的情况下,许多战役或战斗,几乎都是以疾速取得主动,赢得胜利的。如曹军征讨三郡乌丸,长驱直入,轻装疾进,兵如天降,使敌人猝不及防;曹军攻打刘备,精骑日行三百里,夺取江陵,取得主动;司马懿进攻孟达,兵临城下之日,孟达如梦初醒,感叹何以如此神速;乃至于孙策生前谋划已久却没有来得及实施的“许昌奇袭”,都是注重以速度取胜。

而诸葛亮的北伐,无论是从某次战役的战术上,还是从整个北伐大计的战略上来看,都是“巧久拙速”,且多正兵少奇兵,这对于运输成本奇高的蜀汉而言,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长此以往,蜀汉只能是越打越穷,越打越弱,越打越失民心。“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这句话用来形容诸葛亮等人的北伐,特别准确。 J16KADutXdeSAToPfgeiobopfOvVnbpApJfJehNChaFnr5XQ5GhBqmkgP6/aRt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