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1] ,粮不三载 [2] ,取用于国,因 [3] 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1] 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三征发兵役。

[2] 粮不三载:不多次运送军粮。三,意指极多。

[3] 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饷粮就能满足了。

古注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曹操注:“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杜牧注:“审敌可攻,审我可战,然后起兵,便能胜敌而还。”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今论

李零《兵以诈立》:“此章和下面一章是讲‘用兵之利’。主要是两条对策,一条是抢,一条是快。这里先讲第一条:抢。抢是不太好听的说法,其实是取敌之利,就地补充。

“战争是最大消耗,人和牛马,要吃粮草,马车、牛车、甲胄弓矢、戈矛剑戟,少一样是一样。一切补充,如果都取之于自己的国家,是很大的开销,怎么办?作者说,再从国内征发,不好;就算征上来,长途运输也是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取之于敌。兵役和粮草的征发,最好是一次解决问题,不征第二次、第三次。不征也不运。一旦开进敌境,什么都就地解决,没有粮草,没有武器,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克劳塞维茨讨论给养,分四种:一是到老百姓家派饭、蹭饭,叫‘屋主供养或村镇供养’,只能凑合几天;二是‘军队强征’,可以多吃一阵儿;三是‘正规征收’,支撑的时间更长;再长,就得依靠‘仓库供给’。第一种,春秋时期常用,打仗时间很短,打完了,撮一顿,当时叫‘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里的办法是第二、第三种。拿破仑的办法,是前三种。法国革命,国库没粮食,只能就地解决给养。他的办法反而成为一种革命的办法,成功的办法。这种办法的优点是速战速决,缺点是打得起,拖不起,一打俄国,就暴露出来了。”

picture

阅典笔记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措施。由于后勤补给是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本国的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使战争能够按照己方的意图顺利地进行下去。

触类旁通

◎ 通典

诸葛亮兵出陇上抢割新麦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祁山北伐魏国。司马懿率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邽。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邽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邽。

诸葛亮赶到上邽,上邽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2000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决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 评价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措施。在这个案例中,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 4bxH8Wla3gkF+4oEM5/o6odGe/aFtlfPTkVhdan1a2AlxAMJIbBB+GOO9iTjeu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