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其用战 [1] 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2] ,攻城则力屈 [3] ,久暴(pù)师 [4] 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 [5] ,则诸侯乘其弊 [6] 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7] 。夫兵久而国利者 [8] ,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1] 用战:用兵作战。

[2] 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钝兵,钝了刃的刀。挫锐,挫了尖的矛。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3] 力屈:指战斗力衰竭。屈,竭尽。

[4] 久暴师:军队长期在外作战。暴,通“曝”。国用,国家的开支。

[5] 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

[6] 弊:指疲惫。

[7]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笨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巧,工巧。久,拖延。

[8] 夫兵久而国利者:兵久,指作战时间长。国利,对国家有利。

译文

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即使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用兵的有利之处。

古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曹操注:“钝,弊也;屈,尽也。”

杜牧注:“胜久,谓淹久而后能胜也。言与敌相持,久而后胜,则甲兵钝弊,锐气挫闭,攻城则人力殚尽屈折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杜牧注:“盖以师久不胜,财力俱困,诸侯乘之而起,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于此之后,善为谋画也。”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曹操注:“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杜牧注:“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劳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杜牧注:“害之者,劳人费财;利之者,吞敌拓境。苟不顾己之患,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安能取利于敌人哉?”

今论

李零《兵以诈立》:“此章是讲耗时。这是‘用兵之害’的第二条。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胜’字放到上一句,‘胜久’是一个词,意思是靠持久取胜。

“‘屈力殚货’,耗尽;殚,也是耗尽。

“‘虽有智者’,简本作‘虽知者’。‘知者’等于‘有智者’。‘虽有智者’不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而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

“春秋时期,野战都是速战速决,一天之内见分晓,旷日持久的战役少,攻城也少,有时是围而不攻。如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国围宋,长达九个月,宋人没饭吃,没柴烧,只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左传》宣公十五年),是时间最长的例子。但战国时期,这种例子多起来。比如齐、魏、韩败楚的垂沙之役和赵灭中山的战役,前者三年,后者五载。《孙子兵法》讲的战争到底有多长,《作战》篇没说,但《用间》篇说了,是‘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可见很长。这样长的战争,春秋时期好像还没有,比较像是后起的特点,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古书多出于后人整理,这种情况不足怪。

“野战,如果不是速战速决,而是靠拖延时间,不但对野战本身不利,还对下一步的攻城造成影响:攻城时,力量不够使;久拖不决,暴师于外,国家内部,也财政崩溃。打仗和花钱有关。打仗最花钱,要算经济账。‘钝兵挫锐’,耗的不仅是时间,还是人力和金钱。时间也是金钱。‘屈力殚货’的‘力’是人力,‘货’是金钱。人力耗尽,钱都花光,四邻的国家,都在旁边偷着乐,将‘趁其弊而起’,再聪明的人也没法替你善后。

“作者的结论很简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即军事上,真正管用的东西,只有老老实实的快,没有聪明机灵的慢。”

阅典笔记

孙子在此节中极论师劳财竭,后患不堪设想,巧久不如拙速。据此,孙子着重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还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见2.7章)。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以往的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现代战争——在战争的全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长期地进行战争,对各个方面都很不利。 UHJ599ExlK275xHmKtans0xyg3eOSVzVVbn6lDgawSEZfcwtPbs28MvWGPXwlt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