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用战 [1] 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2] ,攻城则力屈 [3] ,久暴(pù)师 [4] 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 [5] ,则诸侯乘其弊 [6] 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7] 。夫兵久而国利者 [8] ,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 用战:用兵作战。
[2] 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钝兵,钝了刃的刀。挫锐,挫了尖的矛。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3] 力屈:指战斗力衰竭。屈,竭尽。
[4] 久暴师:军队长期在外作战。暴,通“曝”。国用,国家的开支。
[5] 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
[6] 弊:指疲惫。
[7]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笨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巧,工巧。久,拖延。
[8] 夫兵久而国利者:兵久,指作战时间长。国利,对国家有利。
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即使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用兵的有利之处。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曹操注:“钝,弊也;屈,尽也。”
杜牧注:“胜久,谓淹久而后能胜也。言与敌相持,久而后胜,则甲兵钝弊,锐气挫闭,攻城则人力殚尽屈折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杜牧注:“盖以师久不胜,财力俱困,诸侯乘之而起,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于此之后,善为谋画也。”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曹操注:“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杜牧注:“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劳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杜牧注:“害之者,劳人费财;利之者,吞敌拓境。苟不顾己之患,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安能取利于敌人哉?”
李零《兵以诈立》:“此章是讲耗时。这是‘用兵之害’的第二条。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胜’字放到上一句,‘胜久’是一个词,意思是靠持久取胜。
“‘屈力殚货’,耗尽;殚,也是耗尽。
“‘虽有智者’,简本作‘虽知者’。‘知者’等于‘有智者’。‘虽有智者’不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而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
“春秋时期,野战都是速战速决,一天之内见分晓,旷日持久的战役少,攻城也少,有时是围而不攻。如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国围宋,长达九个月,宋人没饭吃,没柴烧,只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左传》宣公十五年),是时间最长的例子。但战国时期,这种例子多起来。比如齐、魏、韩败楚的垂沙之役和赵灭中山的战役,前者三年,后者五载。《孙子兵法》讲的战争到底有多长,《作战》篇没说,但《用间》篇说了,是‘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可见很长。这样长的战争,春秋时期好像还没有,比较像是后起的特点,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古书多出于后人整理,这种情况不足怪。
“野战,如果不是速战速决,而是靠拖延时间,不但对野战本身不利,还对下一步的攻城造成影响:攻城时,力量不够使;久拖不决,暴师于外,国家内部,也财政崩溃。打仗和花钱有关。打仗最花钱,要算经济账。‘钝兵挫锐’,耗的不仅是时间,还是人力和金钱。时间也是金钱。‘屈力殚货’的‘力’是人力,‘货’是金钱。人力耗尽,钱都花光,四邻的国家,都在旁边偷着乐,将‘趁其弊而起’,再聪明的人也没法替你善后。
“作者的结论很简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即军事上,真正管用的东西,只有老老实实的快,没有聪明机灵的慢。”
孙子在此节中极论师劳财竭,后患不堪设想,巧久不如拙速。据此,孙子着重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还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见2.7章)。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以往的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现代战争——在战争的全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长期地进行战争,对各个方面都很不利。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1] ,粮不三载 [2] ,取用于国,因 [3] 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 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三征发兵役。
[2] 粮不三载:不多次运送军粮。三,意指极多。
[3] 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饷粮就能满足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曹操注:“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杜牧注:“审敌可攻,审我可战,然后起兵,便能胜敌而还。”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李零《兵以诈立》:“此章和下面一章是讲‘用兵之利’。主要是两条对策,一条是抢,一条是快。这里先讲第一条:抢。抢是不太好听的说法,其实是取敌之利,就地补充。
“战争是最大消耗,人和牛马,要吃粮草,马车、牛车、甲胄弓矢、戈矛剑戟,少一样是一样。一切补充,如果都取之于自己的国家,是很大的开销,怎么办?作者说,再从国内征发,不好;就算征上来,长途运输也是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取之于敌。兵役和粮草的征发,最好是一次解决问题,不征第二次、第三次。不征也不运。一旦开进敌境,什么都就地解决,没有粮草,没有武器,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克劳塞维茨讨论给养,分四种:一是到老百姓家派饭、蹭饭,叫‘屋主供养或村镇供养’,只能凑合几天;二是‘军队强征’,可以多吃一阵儿;三是‘正规征收’,支撑的时间更长;再长,就得依靠‘仓库供给’。第一种,春秋时期常用,打仗时间很短,打完了,撮一顿,当时叫‘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里的办法是第二、第三种。拿破仑的办法,是前三种。法国革命,国库没粮食,只能就地解决给养。他的办法反而成为一种革命的办法,成功的办法。这种办法的优点是速战速决,缺点是打得起,拖不起,一打俄国,就暴露出来了。”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措施。由于后勤补给是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本国的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使战争能够按照己方的意图顺利地进行下去。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祁山北伐魏国。司马懿率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邽。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邽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邽。
诸葛亮赶到上邽,上邽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2000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决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措施。在这个案例中,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
国之贫于师 [1] 者远输 [2] ,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 [3] ,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4] 。力屈、财殚,中原 [5] 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í)马 [6] ,甲胄(zhòu)矢弩(nǔ),戟楯(dùn)蔽橹 [7] ,丘牛大车 [8] ,十去其六。
[1] 贫于师: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农时,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
[2] 远输:远道运输。
[3] 近于师者贵卖: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贵卖,物价上涨。
[4] 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5] 中原:泛指国内。
[6] 破车罢马:战车破损,马匹疲病。罢,通“疲”。
[7] 甲胄矢弩,戟楯蔽橹:甲胄矢弩,泛指各种作战装备。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楯,通“盾”。蔽橹,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橹。王皙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也。”
[8] 丘牛大车: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军队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杜牧注:“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此言粟重物轻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则农夫耕牛具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贫也。”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注:“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曹操注:“丘,十六井野。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杜牧注:“司马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畝,畝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盖十六井也。丘有戎马一匹,牛四头;甸有戎马四匹,牛十六头。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言兵不解,则丘役益急,百姓粮尽财竭,力尽于原野,家业十耗其七也。”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曹操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李零《兵以诈立》:“下面有两笔账,一笔是国家的花费,一笔是百姓的花费。
“国家穷是穷在两件事:‘远输’和‘贵卖’。‘远输’是上文的‘千里馈粮’,‘贵卖’是粮价贵。‘近师者贵卖’,是讲军市。军市,是设于军队所到之处。军队所到之处,粮价会上涨。这两件事,不仅使国家陷于贫困,老百姓也倾家荡产。
“作者说‘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不从国内征兵,不从国内运粮,怎么办?只能就地补充。抢,过去不愿讲。大家说,孙子这么伟大,怎么可以抢?宋儒糟蹋孙子,他们也说,这不跟秦人一样?那是虎狼之兵啊。我们读《孙子兵法》,佩服,但这条否定不了。否定这条,后面还有。日本侵略中国,有‘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烧杀抢掠,强奸妇女,这是本来意义上的战争。西文的rape(强奸),本义就是抢:抢钱抢东西也抢人。现代强国都是抢国,不抢不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英文名是The Rape of Nanking,就是用这个词。孙子时代,都是到别国打仗,抢是正常,不抢是怪事。王者之师、霸者之兵,孟子、荀子喜欢讲,那是理想,不是现实。宋儒糟蹋《孙子兵法》,他们都注意到这一点。《孙子兵法》主张掠敌继食,这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军争》有‘侵掠如火’、‘掠乡分众’,《九地》有‘重地则掠’、‘掠于饶野’,四个‘掠’字,足以说明问题。掠,当然是抢。不是抢是什么?”
战争久拖不决,国家财力枯竭,必然要加征赋役,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引起物价飞涨,造成人民的不满。孙子在《用间篇》中还说到,“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奥地利名将莫德古古里有一句名言:“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纵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拿破仑在粮食告罄、御寒无衣的情况下,被迫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的元气,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向后主刘禅上了那道著名的《出师表》后,准备亲率大军,北伐宿敌曹魏。
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寂然无声。当时的曹魏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荆州和扬州,用以对付孙权;对关中地区疏于防范,只派宗族夏侯楙为安西将军,坐镇长安。但夏侯楙本是纨绔子弟,不知用兵。关中防守空虚,主将羸弱,正是蜀汉用兵之时。
鉴于此形势,已经镇守汉中近十年之久的魏延向诸葛亮提出:自己如仿照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用一万轻装部队,出子午谷偷袭关中,十日内可达长安,继而乘其守备空虚而迅速占领;诸葛亮则率主力出斜谷与之会合。(另一说,魏延率军抢占潼关,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诸葛亮从别路进军,与之会合。)长安是魏国陪都,关中重镇。若得长安,则关中可轻易取得。
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徐图而进扎实可靠,因而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命赵云、邓芝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大军,自己率蜀汉主力出祁山而攻陇右。起初,由于关中多年无战,诸葛亮猛然出祁山,关中震动,陇右诸郡望风而降。
魏明帝曹叡见事态严重,亲自坐镇长安,并遣大将张郃入援,在街亭大破蜀汉马谡。诸葛亮恐粮道断绝,率大军撤回汉中。据说司马懿事后曾言:“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此后,魏国的用兵重点,逐渐从荆州、扬州转移到关中地区。诸葛亮失去第一次北伐的良机后,陷入了持久战中,先后又四次率军北伐,但皆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到234年,诸葛亮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的汉军大营中。此后,从238—262年,诸葛亮的后继者之一姜维又率汉军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连年征战,致使蜀汉耗尽国力。
◎ 诸葛亮北伐路线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历来争议颇多。关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维的十一次北伐,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蜀汉的存在必须靠这种“偏霸”来维持;也有人认为,连年北伐最终导致蜀汉国力耗尽、人民怨声载道而亡。
蜀汉北伐,其实最大的局限是粮草不足。因为蜀汉自汉中进入关中,必须翻越秦岭,这样汉军的粮草运输成本奇高,且效率难以提升。在同一时期,在粮草供应困难的情况下,许多战役或战斗,几乎都是以疾速取得主动,赢得胜利的。如曹军征讨三郡乌丸,长驱直入,轻装疾进,兵如天降,使敌人猝不及防;曹军攻打刘备,精骑日行三百里,夺取江陵,取得主动;司马懿进攻孟达,兵临城下之日,孟达如梦初醒,感叹何以如此神速;乃至于孙策生前谋划已久却没有来得及实施的“许昌奇袭”,都是注重以速度取胜。
而诸葛亮的北伐,无论是从某次战役的战术上,还是从整个北伐大计的战略上来看,都是“巧久拙速”,且多正兵少奇兵,这对于运输成本奇高的蜀汉而言,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长此以往,蜀汉只能是越打越穷,越打越弱,越打越失民心。“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这句话用来形容诸葛亮等人的北伐,特别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