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日本政府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和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日本社会的发展,造成日本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水平,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已经腐朽,幕府的封建统治已经动摇。而19世纪中期正是西方国家竞相发展的历史阶段,随着西方国家的大举“东进”,亚洲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征服的对象,不少亚洲国家相继被迫打开门户,随后陷入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状态。1853年,美国首先以武力敲开了日本江户时期的锁国之门,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矛盾,使日本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加速了日本社会的动荡。在内忧外患的相互影响下,日本最终结束了德川幕府武家政权的统治,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在此社会背景下,国家生存成为日本的首要任务。如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所描述:“没有人喜欢苛政而嫌恶仁政,也没有人不愿本国富强而甘受外国欺侮,这是人之常情。”敏锐的日本启蒙思想家们意识到传统思想无法拯救当时的日本社会,于是他们将视线转向了代表先进文明的西方国家,将欧洲各国和美国理解为最文明的国家,认为要使日本国家富强,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1868年4月,维新政府以天皇名义发布了施政纲领《五条誓文》。该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去除封建专制,开放门户,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按照西方近代国家体制改造日本,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发展国家经济,使日本走上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随着明治政府确定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的新目标,日本全面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英、法、美、德等国的西方思想逐渐流入,随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都启动了以西方国家为目标的全面改造。有学者指出:“欧美近代思想文化——先是英国的功利主义,再之以法国的自由民权学说,继之以美国的人道主义与实用精神,前呼后拥地进入日本社会,一时之间,开始了对欧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无节制的介绍和吸收,他们高举‘剔除传统’的旗帜,创导‘自由’和‘民主’,鼓吹建立‘民权国家’,在相当的层面上冲击着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一时之间曾经构成了明治近代文化运动的主流。”
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对明治哲学界的回顾》一书中也写道:“从明治初年到明治23年期间,以哲学为中心的思想潮流大体是启蒙思想,英、美、法的思想占优势。它不是单纯的‘优势’,它像汹涌澎湃的洪水一般侵入日本。也就是说,英、美的自由独立思想、法国的自由民权思想等都纵横交错地被介绍进来,被主张、被倡导、被宣传,成为相当广泛的席卷社会的浪潮。英、美学者中主要有边沁(J.Bentham)、密尔(Mill)、斯宾塞(H.Spencer)等人的思想传播进来”。
明治早期的日本启蒙思想家有福泽谕吉、西周、津田真道、加藤弘之、中村正直、西村茂树、森有礼等人,他们组成“明六社”,出版《明六杂志》,成为日本启蒙思想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全面引进西方思想,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法律、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并以此批判以日本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如引进西方的“实证主义”并倡导“实学”,批判日本儒学是“虚学”;引进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批判日本儒学克己禁欲观念;引进西方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反对日本儒家的封建纲常,等等。
明治初期,日本社会对西方思想的引入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主要的关注点是如何尽快革除封建旧制度的弊端,通过引进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帮助日本实现殖产兴业及富国强兵的目标,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改造和重组日本社会,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富国”目标。至于“文明开化”的目标,他们认为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自然是英国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被引进日本,穆勒的著作是明治初期最早被引入日本的西方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