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有一天不是和环境的恶势力奋斗!久大的事说起话长,完全不是做买卖,简直是打仗!不过我们的战士,从来没有投降,虽觉太苦,倒还痛快。”
在旧洋盐商和军阀官僚的“十面埋伏”中,久大公司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它不仅没有夭折,反而愈挫愈勇,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久大精盐公司刚创办时的年产精盐目标是3万担,到1923年已生产精盐48.8万担,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年产精盐已达100多万担,是全国精盐公司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久大、永利、永裕三家都离不开盐,那年三家经手的盐合计起来,实不下四百多万担,中国每个同胞,那年可以分得本团体一斤盐。那年,三个公司所有的盐田,合计不下十万亩。”
1919年久大扩建西厂,到1924年久大已增设到六个厂子,还接受了德国在塘沽的铁道支线,收购了沿海的俄国码头,又花10万元买了二千余亩盐滩。1923年,久大公司还在天津法租界建筑了一栋非常气派的西式三层小楼作为久大驻津办事处。1929年,范旭东还在南京成立“全华酱油公司”,提出“要让全国人民吃到好酱油”,该公司生产的酱油很快也畅销大江南北。1933年,久大公司在汉口成立鼎昌社盐号,取得粗盐承销权利,每年生产粗盐也有十余万担。
久大精盐厂
1936年,因为久大的业务大部分已在长江流域,久大精盐公司更名为久大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将久大总部由天津塘沽迁到上海,而此时的塘沽已因为久大由原来的荒废渔村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工业城市。
同年,因为日军步步侵华,华北岌岌可危,久大在淮北连云港设立久大大浦分厂,久大业务进入淮河领域,每月产盐2万担。青岛永裕的盐除了出口日本外,也进军湖南等内地市场。
到1936年,久大公司资本已由初创时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规模由年产1500吨增至62500吨。久大已发展成为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兄弟企业除了永利制碱公司、永裕盐业公司、大浦盐厂,还包括运销久大精盐的恒丰堂、富怡堂等,合作企业包括鼎昌商号、福泰商号、久和公司、天津航业公司、全华化学工业社等等。
在久大公司产值、资本迅速增长的同时,久大还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久大“总管家”李烛尘系范旭东留日同学,1918年毕业回国弃美孚石油公司聘请而应范旭东邀请加盟久大,他回忆说:“就在民国七年八月底,我和范先生作了一次长谈之后,非常投机,于是决定了今后的终生职业”
。李烛尘1920担任久大精盐厂厂长,此后一直实际主持久大公司、永利公司,因为他年龄较大性格刚直备受敬重而被称为“老太爷”,1957年后任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更难能可贵的是,久大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一直不忘初心,如范旭东后来所说:“从千锤百炼成长出来的久大,今天可以放胆说一句,决没有辜负初衷,记得创办当初,大家有个信念,就是‘公私行为务求明朗公正’;这一点,在这三十年万幸勉强支持住了。我们内外的设施,虽然有得有失,有功有罪,无论如何,相信没有违背这个信念”
。例如因为中国精盐首先由久大生产,所以之后有关精盐的特许专营改革、运销交税办法、新盐法等都会征求久大的意见,但久大从不借机谋私。
在范旭东及久大的努力下,1927年全国精盐总会成立,1930年全国精盐工厂联合组织成立,1931年《新盐法》公布规定氯化钠未满85%的不得作为食盐,并提出取消引岸制施行自由贸易制。“久大历年的贡献于社会国家,总算致力不虚!”
久大实现了让国人吃上不再掺土的盐的目标,让“人民有了吃盐的自由”。除了生产盐,久大还生产了酱油、牙粉、牙膏、漱口水、碳酸镁等相关产品。南京政府实业部国货审查委员会当时颁发给久大所产的碳酸镁、牙膏等国货证明书,该证明书类似于今天的“中国驰名商标”,代表了国家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认可。黎元洪使用了久大生产的牙粉后,当即挥毫题写了“齿颊甘凉”四个大字,范旭东将这四个大字制成牌匾,在工业展览会上同展品一起展出。
久大如此迅速成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应该是久大员工的事业心,也即外界称赞的“久大精神”。“久大整个机构,自成一种风气,自股东以至全体同事,事业心都非常之重,不大计较一己的得失。”
如久大股东多年来为了企业发展一直不分股息,范旭东后来回忆说:“久大红利,最多到过两分,有次破例升过一回股,每股加了半股,这都是十七八年前的旧话,此曲不弹久矣。说到同事,在久大执务廿多年的很多,其中几个是家有隔宿之粮的,很成疑问。抗战以来,生活那个不堪言状了,大家还是抓住共同的信念,向前踏去,绝无怨尤”
。
范旭东在文章《久大二十周年纪念述怀》中也写道:“过去二十年,尝尽人间甜酸苦辣,其中属于我们分内的,将近屈指可数,其他都是不应该有的,诚不堪为外人道!‘久大是如何克服那些外来魔障的?’我们时常听见人家问。这个问题,固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答复,但是我觉得,久大有一个简单的特性,就是久大同人,自始至终是来久大做事,进一步说,就是久大有这许多事,我们各人分头替它去做,各人既没有自己的得失挟在心里,自然神志清明,看事做事,毫无牵挂,管它技术上的事业好,人事上的事也好,等量齐观,一样的做就罢了。这好像开辟山洞似的,既有了方向,我们一面掘泥,一面防水,毒蛇猛兽逼过来,合力把它赶走打退;遇着顽石,或许用炸药轰开,一边排除障碍,一边向前一寸一尺的进展。‘日计不足,月计有余’,积下二十年功夫,自然不能毫无所得,这或者就是局外人所称赞的‘久大精神’!”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范旭东的事业心、爱国心。在久大刚建厂时,范旭东和工厂工人一起吃饭,住的是一间连桌椅都没有的小木屋,经常工作到深夜。之后,范旭东的办公条件虽然好了些,但依然很艰苦,办公桌一物三用,既可当桌子又可以做实验,还可以支起来当睡铺。范旭东一直“爱护事业不徇感情”,“绝对以克己精神自制,勿令公家吃苦”,为久大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为“工业救国”艰苦奋斗不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