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进入4.0时代,世界各国都处在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作为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的2017—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匠精神”的倡导顺应了全球经济竞争趋势,是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高中华、赵晨、付悦,2020),是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核心价值导向,中国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实现“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战略升级,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工匠文化(曾颢、赵曙明,2017)。

面对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的再度回归,原本赋予工匠身上的传统工匠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制造领域,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要践行工匠精神,要发挥工匠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何为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必然的科学议题。目前研究中,一些学者已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维度、培育路径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工匠精神”的定义以现象或功能描述居多,并多是通过访谈、案例记录等方式解读(稻盛和夫、山中伸弥,2016;亚力克·福奇,2014;阿久津一志,2017),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晰、抽象度不够、无法揭示概念内在运行机制的遗憾。同时,相比于实践上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工匠精神在理论研究方面依然相对滞后,且比较孤立,尚没能与其他重要的管理概念(如“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设计”等)建立有效的联系。因此,如何建立联系,推动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实践,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d5Y62K6YCrPzRv90BNvmVKCuuF87xcuHiQ8wchiscoIbhIkDjzu2aQh/IKv5BR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