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迹图考》记:“当长江下游,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
因而南京长久以来就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的称号,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重要纽带。
南京市平面形态呈南北长、东西窄,南北直线距离约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6 587.02平方公里。南京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是华南板块的一部分,介于中朝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之间,属于扬子准地台之下扬子拗陷褶皱带。南京及周边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位于宁镇山脉东段、镇江埤城一带,距今大约17.7亿年。三叠纪末期,由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拼贴所引发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使得南京地区近万米的沉积地层形成强烈褶皱,形成北东—北东东向构造线的格局,东西走向的宁镇山脉就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
南京地处宁镇山脉西部的丘陵河谷地带,境内地势起伏,群山连绵,是江苏省低山、丘陵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受地质构造格架、古地形和流水作用,南京成为以长江北岸的老山山脉、南岸的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和宜溧山地为骨架,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的地理环境时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之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全市范围内,低山区广泛分布,包括东部及东南部的汤山、青龙山、茅山,南部的云台山、横山、观山、回峰山及花山,西部的老山,北部的芝麻岭、凉帽山、盘山、连山、平山及冶山,中部的紫金山、牛首山等,其中高程在1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但南京的山都不算高,最高为紫金山头陀岭,高程448.9米;其次是老山,高程442.1米。低山区面积约51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7.8%。
丘陵、岗地主要分布在低山区与平原区之间,是低山区与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丘陵、岗地地区地面高程10—100米,面积大、分布广,是南京市域范围内的主要地形,土地总面积约3 48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3%。平原区分布在南京市江河湖泊的沿岸,主要是长江、秦淮河、滁河及水阳江两岸平原,以及石臼湖、固城湖沿岸平原。平原区的地面高程为5—10米,面积(含水面)约2 58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39.2%;其中江、河、湖水面约75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1.4%。
图2-6 南京市的地形地貌及水系格局
南京市范围内,按地貌特征自北向南大体可分为4个区域:(1)滁河岗地、丘陵区。该区域位于江北马汊河—瓜埠一线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大片岗地,地面海拔约40米;中部区域海拔20—30米,南部为滁河河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5—10米;在该区北、中部零星分布丘陵,海拔约150米。其中,在长江北岸的六合区境内,自东北部的冶山到中部的骡子山,再向西北至大圣庙一线,为江淮分水岭。其北侧属淮河流域,南侧属长江流域。(2)沿江圩区、低山、丘陵区。该区域是包括南京主城区在内的长江沿岸区域,其北界为马汊河—瓜埠一线,南界自汤山、麒麟门经雨花台折向南,至牛首山、云台山一线。本区江南部分以紫金山为中心,向东至汤山一带,山地海拔约200米;朝南至牛首山、云台山一带,山地海拔200—300米;北侧沿江丘陵海拔约100米。江北部分的西侧是老山山地,向西南伸向苏皖边界。沿江两岸为低平狭长的冲积洲地。(3)秦淮河丘陵、岗地区。该区域位于城区以南到溧水秋湖山之间,四周环山,中间低平,秦淮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属山间盆地。北为宁镇山地,南为横山和东庐山,西面为牛首山、云台山,东界是句容茅山。四周山地海拔250—450米,山地内侧有大片黄土岗地,海拔20—60米。沿秦淮河两侧是低平的河谷平原,海拔5—10米。(4)石臼—固城湖滨湖区与岗丘地区。该区域位于溧水南部和高淳全境,还包括江宁的一小部分,整体地势东高西低。该区东侧为丘陵,周围是黄土岗地,海拔20—40米;西侧属水阳江、青弋江流域,为一片低平的湖滨平原,海拔5—7米。
地势高低决定了水的流向,低山、丘陵形成的分水岭将南京市内的河流分别划归于三个大的流域区: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按河道特征,又可细分出四条水系。这样,南京总体可分为六大水系,自北向南分别为:淮河水系、滁河水系、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水阳江水系和西太湖水系。
以各水系在南京市区范围内的流域面积来看,秦淮河水系流域面积最为广阔,达1 837.90平方公里。西太湖水系、淮河水系流域面积都很小,仅溧水和凤镇、高淳桠溪街道两区域170.62平方公里属西太湖流域,仅六合区冶山、马集两地约128.54平方公里属淮河流域(高宝湖水系)。
表2-2 南京市水系分区情况表
南京主城区位于长江以南,影响南京主城区的主要水系是沿江水系和秦淮河水系,以及历史上曾开凿的古运河。
这里的沿江水系是指长江以南、宁镇—宁芜山脉以北和以西区域直接汇入长江的小河。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古名“江”或“大江”。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呈现为自西南向东北的流向,因此历史上习惯将南京长江南岸称为“江东”。
长江自江宁区苏皖交界处铜井南和尚巷入境南京,流过南京长江大桥后,经八卦洲又分为左右两汊,右汊为主汊,分流80%—85%,在八卦洲洲尾与左汊汇合后,顶冲北岸西坝,经西坝头、乌龙山束窄段折至南岸贴栖霞、龙潭而下,呈一大河湾,至三江口凸嘴,再折向北岸,进入长江镇扬河段。
长江南京段江面宽1—3公里,似藕节状,宽窄相间,江中有若干个沙洲。南岸长98公里,北岸长110公里;水深一般15—30米,最深处约70米。
长江从南京主城区西北侧绕城而过,其河道形态的演变对南京的影响极大。据潘凤英研究,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南京段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河床不断束狭变形,河漫滩平原拓宽增长;河床内以堆积作用为主;主泓多次往复摆动。
图2-7 长江以南的沿江水系
从地形上看,长江南京段两岸沿线分布一系列山岗,如左岸有龙洞山、伏龙山、朱家山、晋王山、六合诸山以及仪征市的周家山等,右岸则有上三山、下三山、雨花台、马鞍山、石头山、卢龙山、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等,两岸山岗相距7—15公里。从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江流的变迁总体未越过两岸山脉。受两岸山脉的约束,历史上长江南京段主泓的摆动主要为汊道消长,河床中深槽浅滩和凹凸岸位置相互变化和下移。两岸岸线的变化主要受河床堆积作用影响,在洪水可淹没的滩地和流速较缓的宽段或支汊形成堆积(淤积)。
新石器时代,长江的东岸大致到今天的外秦淮河一线,玄武湖只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从今玄武湖往西,直到金川河流域都是一片汪洋,其南岸直抵鼓楼岗下。
图2-8 长江南京段河道的变迁
(吴永新等编著:《长江南京河段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先秦时期的长江水岸要比今天偏东,而秦淮河的入江口在今莫愁湖一带,今天的外秦淮河就是当时的长江航道。直到宋代以后,长江江岸西移,蔡洲、长命洲等洲渚连成大片陆地,即今天的河西平原;而低洼处便形成了莫愁湖、南湖等湖泊,原夹江水道则成为外秦淮河的河道,秦淮河的入江口也渐次北移到今三汊河一带。长江岸线的大面积北移就是在宋元之际完成的,沿江沙洲与陆地的连接使近岸的夹江消失。
沿江水系的城东部分主要包括七乡河、便民河、九乡河、东十里长沟、西十里长沟等。
七乡河源头在江宁汤山、孔山等处,旧时因流经孟塘、孟北等7个乡,故名“七乡河”。原经栖霞区摄山乡的漳桥、西渡后注入便民河,此后江岸不断崩坍,因此开新河将水直接导入长江,长约18公里。其为江宁汤山地区重要泄洪和灌溉河道。
便民河,旧名“运河”“古漕河”,又名“倒浆河”,寓退潮时河水倒流之意。据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江南督抚奏开此河,可避黄天荡之险,商贾赖焉。乾隆四十八年(1783)开始通航,改称“便民河”。便民河源于栖霞区摄山、衡阳和句容市宝华、大华、武歧等山,自西向东,为栖霞区与句容市的界河。原河长59公里,自栖霞、龙潭、桥头至丹徒师古滩。清末,句容与丹徒间发生坍江,部分河段陷入长江。此后便民河东起虹桥口,西经楠江闸,由三江口入江,全长约30公里,汇水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其中南京市内为其西段。
九乡河古称“锁石溪”,下游是明代运粮、运石水道,名“运粮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为该河影响9个乡镇数万亩农田,遂改名为“九乡河”。源头在江宁麒麟,经栖霞区石埠桥入长江。干流长约10公里。
沿江水系的城北部分主要是金川河,是城内仅次于秦淮河的第二大河。据文献记载,金川河最早出现在六朝,其现名源于明代的金川门。金川河发源于市区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北麓。明代建都后,金川河开始分为内、外两段,其中城墙以内的为内金川河,城墙以外的为外金川河。
沿江水系的城西部分位于今河西区域,是长江向西北后退留下的浅滩。该区域主要河流有江宁河、板桥河、南河、惠民河等。
江宁河,古称“南浦”,又称“江宁浦”,其源头在安徽省天马、萝卜山和江宁区境娘娘、杨家等山。流经陆郎、江宁滨江两地后,在江宁河口附近入长江。其在江宁境内长约15公里,汇水面积196平方公里。
板桥河,古称“板桥浦”,1910年改为现名。源头在牛首、吉山等山,经江宁区流入雨花台区,在板桥与南河汇合至大胜关附近入长江。长约15公里,为谷里、板桥120平方公里面积汛期排洪所用,并供两岸灌溉。
南河,又名“阴山河”“元运道”“大胜河”“大胜关河道”等,是南京夹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景定建康志》的地图上已可见完整的阴山河道。元至正三年(1343),阴山河开浚,从大胜关附近至西善桥,经小行、赛虹桥与外秦淮河相通,长江上游船只可沿该河道顺畅入城,从而避开了险厄江流的冲击。南河在明、清两代一直是重要的运输河道,沿线分布有大胜关等重要码头。1979年开挖秦淮新河时,该河被切断。目前,仍遗存有南河故道,河宽约30米,最宽处约50米。
惠民河原名“惠通河”,是原外秦淮河的入江段。据记载,明代将秦淮河、护城河、惠通河连通,成为入江水道之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江总督端方筹办工赈,拓宽了河道,并在两岸筑堤。1914年改称为“惠民河”。该河自秦淮河三汊河附近至老江口,长3 037米,河面宽50—78米,底宽平均9米,河底标高3—5米。河道的上游和下游两段均为船只停泊的港口,中段受桥梁阻隔,高水位时不能通航。惠民河在汛期可起到分洪作用,减轻三汊河口两岸堤防的压力。1998年,惠民河被改为暗管后于上面铺路,名为“惠民大道”。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河,古称“淮水”,又名“龙藏浦”。“屈曲秦淮济万家”,秦淮河横贯南京腹地,蜿蜒曲折,全长达110公里。秦淮河的流域总面积达2 631平方公里,其中南京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 837.9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7.9%,流经南京溧水、江宁、雨花台、秦淮、建邺和鼓楼6个区。秦淮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一年之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是江南著名的稻米、林木产区,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地区的农业基地。
秦淮河有两个源头,东源是句容宝华山,南源是溧水东庐山。东源宝华山下来的水汇入句容河,南源东庐山的水流入溧水河,两条支流在江宁方山附近的西北村汇合,形成秦淮河干流。其中,句容河的主要支流有南河、中河、北河(原名“淤香河”)、汤水河、同进河(索墅东河)、梁台河(索墅西河)、解溪河(介溪河)等。溧水河的主要支流有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横溪河、天生桥河、句容南河(高阳河)等。
图2-9 秦淮河水系
秦淮河上游有北山水库、句容水库、二圣桥水库、茅山水库、虬山水库、赤山湖、卧龙水库、方便水库、中山水库、赵村水库等众多水库和湖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二干河上、方便村附近的方便水库。方便水库建于1958年,现更名“东屏湖”,其汇水面积为77.1平方公里,库容达5 070万立方米。
秦淮河干流由南向北,在江宁又汇入云台山河、牛首山河等支流。至江宁东山分为两支:西支为1980年开通的秦淮新河,经南京西善桥至金胜村入长江;北支经上坊门(旧称上方门),沿途汇入响水河、运粮河,至通济门外与护城河汇流,随后外分为内外两支,分别为“外秦淮”与“内秦淮”。
古代交通,尤其是粮食运输,都以水运为主。南京虽滨临长江,但长江风大浪涌,沿线河段分布着大胜关、黄天荡等险厄处,对航运安全极为不利。为避免长江风浪之险,古代曾在南京沿江两岸开凿疏浚过若干运河,包括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惠民河、会通河、运粮河、阴山河(南河)、便民河等。特别是为了便于南京与太湖、皖南等地的水运,还开凿了胥溪、破岗渎、上容渎、胭脂河等跨水系的运河。
胥溪河位于高淳区固城与定埠之间,西边连接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等,东接宜兴入太湖。胥溪河全长30.6公里,分上、中、下3个河段,上河在东坝以西至固城湖口,长9.7公里;中河在东坝至下坝间,长5公里;下河在下坝以东至朱家桥,长15.3公里。上河连通水阳江水系,下河连通太湖水系,中河位于2个水系的分水岭,把2个水系连通起来。
图2-10 南京古运河图
(依据《南京水利志》绘制)
胥溪河得名于伍子胥。据记载,春秋吴楚连年交战,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吴王阖闾四年(前511)用伍子胥之谋伐楚,沿荆溪上游向西开挖运河,凿通东坝一带的岗阜,通太湖流域,形成一条连接东西水道的人工运河,也就是胥溪。
南唐以后,胥溪河道淤浅,曾添置低堰11道,但堰低水浅,难以航行。北宋时又稍加浚治,废堰而修筑东西两坝,但由于坝低水浅,仍难以航行。明初建都南京,为使两浙及皖南漕运避开长江风浪之险,重新启用了胥溪河。洪武二十五年(1392)动员35.9万余人浚深胥溪河4 300余丈,并于分水堰旧址附近建石闸,启闭以通船只。同时在固城湖、石臼湖开挖深泓,以保证低水位时漕运通畅。洪武二十六年(1393)在溧水开挖胭脂河,沟通石臼湖与秦淮河水上交通。明都北迁后,江浙漕船改由镇江渡江北运,胥溪河失去重要地位。
破岗渎又名“破墩”“破墩渎”“破冈埭”,现已废弃,仅存遗址。破岗渎故址在今南京主城区东南方,西起句容东南,通赤山湖及秦淮河,东至丹阳市西南延陵西。破岗渎是沟通秦淮河与太湖水系的运河,使南京成为早期江南运河通长江的通道,对南京的繁荣和港口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据记载,三国时期,孙吴定都南京后,粮食物资通过太湖流域与钱塘江流域补给,太湖漕船原取道江南内河至镇江再溯长江西上。赤乌八年(245)为避长江风浪之险,校尉陈勋受派发屯兵3万人在句容凿破岗渎。因为运河所经之地的水位高低落差较大,为渠化通航,共建14个埭(土坝),上7埭入丹阳的延陵界,下7埭入江宁界。在建埭的地方,开设旅店货栈,修筑通往附近市镇的道路;14埭中以建于句容河与溧水河汇流进入秦淮河干流处的方山埭最为重要,在整个六朝时期,方山埭都是南京东南郊的水陆码头和军事要冲。
南朝梁避太子讳,改称为“破墩渎”,后废弃,而在其附近另开上容渎。到陈高祖时,又废弃上容渎,复开破岗渎。隋开皇九年(589),统治者为使南京不再为政治中心,下令废弃破岗渎。
上容渎现已废弃,仅存遗址。上容渎位于句容东南2.5公里处,华阳镇河头村的东侧,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上容渎也是沟通秦淮河与太湖水系的运河。
上容渎是南朝萧梁期间(502—557)为取代破岗渎而开凿的。由于破岗渎地势较高,所蓄水量有限,船行其间“不得并行”,至梁武帝时(502—549),废破岗渎另开上容渎。这条航道穿过的地区,岗峦益发高峻,河道比降要大于破岗渎,全长28公里就建了21个埭。上容渎凿通后,由于埭多而水浅,航行还不如原先的破岗渎,因此到陈高祖时,恢复使用破岗渎,废弃上容渎。隋开皇九年(589)灭陈,下令废弃上容渎。
胭脂河现名“天生桥河”,位于溧水西部,跨秦淮河及石臼湖2个流域,全长15.3公里。河的中部穿过石臼湖与秦淮河的分水岭胭脂岗,为明初所开,现仍在使用。
明初定都南京以后,为了维持京畿庞大的开支,朝廷征收的各地给养通过船运车载送到南京。其中,两浙地区是鱼米之乡,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其粮食和赋税等漕运京师,费用浩繁,而且风险很大。为了改善从苏南、两浙到南京的航运条件,朱元璋决定“今欲畿甸疏凿通河,以通于浙,俾转运者不劳,商旅者获便”
,开辟了这个直达南京的人工河道。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为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高淳境内浚深胥溪河及兴建广通镇闸;第二期工程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由崇山侯李新在溧水境开凿胭脂河,“引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河自洪蓝埠入山,东北流过天生桥出山,受山溪水,又北流过沙河桥,西北入于(秦)淮水”
。胭脂河的石岗段长约4.5公里,地面标高20—35米,河底宽10多米,开凿时采用了“火烧水激”法:先在岩石上凿缝,再将麻绳嵌入石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后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再将石块撬开,工程极为艰巨。据记载,为了开挖这条河,“役而死者万人”
。开河时穿石为桥,洞宽12米,桥宽8—9米,厚8.5米,下通航运,故得名“天生桥”。
永乐十八年(1420),明都北迁,胭脂河失去重要地位,逐渐淤塞。嘉靖五年(1526),胭脂河已只能在夏秋水盛时通小舟。嘉靖七年(1528)春,天生桥南桥突然崩摧,巨石崩落河中,加深河道淤阻。清代,胭脂河因淤塞已久,河道断绝,天生桥以北,水由沙河入秦淮,自洪蓝埠以南则入石臼湖。1966年起,政府前后历时6年完成了对该运河的疏浚。如今,乘游船从沙河口进入胭脂河时,在天生桥下可见两岸峭壁直立似天堑,一条石梁横跨如龙门,这里已成为溧水境内的一大胜景。
南京主城区呈现“三山两盆地”的地貌特征。宁镇山脉从镇江一带逶迤西来,在南京东边分成三条支脉:南支围绕南京市区南部边缘向西延伸,直到长江之滨;北支沿长江南岸栖霞山向西延续;中支从太平门附近蜿蜒入城,自东向西一直深入市区中部。中部的低山丘陵,东西横贯南京城,在城中形成一道南北分水岭,将南京城区分隔形成南北两个盆地,其中南盆地属秦淮河流域,其最低处大约位于现夫子庙瞻园地区;北盆地属金川河流域,其中心则位于玄武湖。“三山两盆地”的地貌特征与已经发现的古河道相吻合。据石尚群、潘凤英等对南京市区古河道的研究,在南京市区地下存在一条埋藏型的、属地质时期的古河道,距今35 000—6 000年。该河道先由西向东横亘城南,然后又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城区的南北,为分汊型古河道。河道的宽度,除少数地段外,一般都在1 000米以上,最宽处在3 000米以上。此外,河道的河床砂带宽度一般500—800米,长乐路至通济门一带最宽在1 500米以上,鸡笼山与九华山之间最窄处仅300余米,呈藕节状。该古河道一度与城外古长江相通,随着古长江西移,以及受冰期后基面上升、差异性升降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淤塞或被埋藏。
图2-11 南京主城区的“三山两盆地”
图2-12 史前时期古河道的位置
(石尚群等:《南京市区古河道初步研究》)
宁镇山脉北支沿长江南岸伸展、溯江西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这些山大多为悬崖峭壁,临江矗立,历史上是南京北面的天然屏障。北支到达江边后向西南延伸为丘岗,与狮子山、四望山、马鞍山、三山等连成一脉。
栖霞山,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部、城北太平门外22公里处,北临长江。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处士明僧绍不愿为官便隐居在此山,后舍宅为寺,取名为“栖霞精舍”,山因此得名。栖霞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包括几座山峦,自南而北,分为三条:最南为景致岗;中间为千佛岩;北面为黑石挡、平山头和三茅峰。其中三茅峰为主峰,又称“凤翔峰”,海拔286米;东北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南山坡状若伏虎,称为“虎山”。栖霞山古称“摄山”,据说昔时山野间盛产诸如野参、当归、茯苓之类的中草药,具有滋生摄生之效,因而得名。栖霞山被乾隆皇帝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乌龙山距南京和平门东约12公里,北距长江约1公里,位于栖霞区尧化街道,地处尧新大道与恒园路交叉口西北部。该处是一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丘陵地,其山势平缓,最高处海拔72米,与周围丘陵绵延相连。该处地势险要,是南京东北天然的江防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清代曾在乌龙山顶安置江防平射炮台——龙台。
幕府山是一座位于长江南岸的丘陵山脉,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最高峰(北固峰)海拔205米。考古发现证实,幕府山早在东吴时期就已有莫(幕)府山之名。由于东晋还在此置要塞“白石垒”,南京也因此又称“白下”。南朝时,此地被用于设垒讲武、军事演练。古代渡江北上,幕府山也被用作渡口,山下的“五马渡”就是东晋元帝渡江之处。
狮子山位于鼓楼区下关西北部仪凤门内,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狮岭雄观”之称。其滨临长江,与南京长江大桥相望,周长约2公里,海拔78.4米。相传东晋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来南京时,见此山峰岭绵延,惊叹“真江上之关塞”,又因其山形似塞上卢龙(今河北省长城线上的卢龙寨),便赐名为“卢龙山”。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朱元璋驾临此山,将其更名为“狮子山”。在狮子山西南麓,有明成祖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归来而建造的静海寺和天妃宫。
四望山位于鼓楼区下关挹江门内,俗称“八字山”。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此山“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矣”
。《石城山志》中这样写道:“金陵有四望山,坡陀而南,皆赤石结成,冈阜崇隆,为大江屏障,故得石头之名。”
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国民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此山便改名为“八字山”。
马鞍山位于南京城内定淮门、清凉山之间,紧邻长江,自古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六朝时期,就有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流连驻足于此,留下众多文化遗存。
三山位于南京西南板桥三山村的长江边,是南北相连、三峰并列的一座山,故此得名“三山”。长江从西南来,此山突出江中,当其要冲,曾作为六朝都城建康的西南江防要地,故又称“护国山”。三山突出于江中的部分,被称为“三山矶”。三山矶紧靠长江东岸,突出江中,海拔90多米,方圆约2公里。其因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声名远扬,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游览胜地。
中支的低山和丘岗,自东向西依次有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等。
钟山,又称“金陵山”,孙吴时改称“蒋山”,东晋时因常见山上紫红色页岩在阳光下闪耀而称“紫金山”。钟山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也是南京群山之首,李白曾以“钟山龙蟠走势来”的诗句形容中支一带山岭的气势。钟山山势整体呈弧形,中部向北突出、向南开口,形如座钟,故得名“钟山”。因其山势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龙,故称“钟山龙蟠”。南京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几乎都在钟山一带留存有丰富的积淀和清晰的印记。如今,钟山不仅成为国家级的风景旅游胜地,还是紫金山天文台的所在地。
富贵山,高83.5米,位于玄武区太平门内东侧,是紫金山西延支脉上的一座小山。从地势上来看是“钟山龙蟠”中的“龙尾”,因此自古以来有“龙尾坡”之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山趾筑道陂阤以登山,曰龙尾。”
它处于明城墙内侧,钟山位于其东。明城墙从富贵山东侧,蜿蜒自南向北,再折向西,接九华山。由于位居钟山西南坡,而且没有护城河,该处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地。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不久,即在钟山第三峰修天堡城,居高临下;又于富贵山麓建地堡城,互为犄角,成为保卫天京的两个要塞。1864年,曾国藩合围天京两年后,夺取了天堡城和地堡城,在富贵山潜挖地道,将太平门东侧城墙炸塌60余米,从而攻占天京。
九华山,周围约1 700米,海拔61米,位于玄武区太平门内西侧,是钟山余脉向西入城的第二山丘。因山南建有小九华寺,以寺名中“九华”二字命名。九华山北隔明城墙,毗邻玄武湖,山中有寺、山顶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其山形狭长,中部隆起且较宽,两端则渐低渐窄,春秋战国之际,因山的形状很像一只倒置的木船,得名“覆舟”。南朝刘宋(420—479)时改名“玄武山”。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因湖上常有黑龙出现,又改称“龙山”或“龙舟山”。隋唐至清,复称“覆舟山”。民初,又称“卢公山”,后改名“九华山”,沿用至今。九华山曾是六朝都城建康重要的军事屏障。东晋咸和三年(328),苏峻反叛,在钟山大胜王师后占据了九华山,纵火焚烧皇宫和中央官署,随后攻占台城。东晋元兴二年(403),桓玄篡夺皇位后,立即派兵2万驻扎在钟山和九华山;随后刘裕等人讨逆,也首先率部强攻九华山。
鸡笼山,俗称“北极阁”,又称“鸡鸣山”,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为钟山延伸入城余脉。鸡笼山海拔62.7米,古时是金陵城中重要制高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山势浑圆,状如鸡笼,故得名“鸡笼山”。南朝齐武帝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又改名“鸡鸣山”。据《万历应天府志》记载,明代曾在鸡笼山顶“置仪表,以测玄纬,名观象台,亦名钦定山”
,故鸡笼山又得名“钦天山”。清初,在山上重建北极阁后,民间俗称此山为“北极阁”。1928年,竺可桢先生在该山上创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气象台,至今仍在使用。
鼓楼岗,又叫“钟鼓楼”,海拔40米,位于鼓楼广场西侧。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此处修建鼓楼用于报时,岗因此得名。晚清时,鼓楼曾被整修,上层进行了改建,其台座仍为明代建筑。
五台山,是鼓楼岗与清凉山之间的一片岗地,海拔32.5米,岗顶平缓。这里曾是清代诗人袁枚随园的所在地,故被称为“随园”。山上原有始建于南朝梁代的永庆寺。1953年新建成体育场,1973年又在体育场西侧建成体育馆。
清凉山,古称“石头山”“石首山”“石头城”“石城山”,是宁镇山脉北支与中支的汇集点,处于鼓楼区西南部清凉门内、秦淮河边,西北接马鞍山,东南与五台山相连。山形椭圆,海拔63.7米,方圆约4公里。清凉山古代因逼近长江,西面的崖壁被江水冲刷成近乎垂直,使紫红色的砾岩和砂岩都暴露在外,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战国时,楚威王曾建金陵邑于此,孙吴时筑石头城,故得名“石城山”。宋代,移建幕府山清凉广惠寺于此,山以寺名。相传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曾在清凉山后坡逗留,并发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的感慨,从此,“石城虎踞”就被用来指代清凉山,清凉山后坡成为“诸葛武侯驻马坡”。
南支切过市区东南和南面的边缘,在城东由汤山向西南延伸,包括青龙山、黄龙山、大连山,在城南跨秦淮河谷地,包括雨花台、方山、祖堂山、牛首山、凤凰山等。其中,城南合围形成南京主城区的“三山两盆地”地貌的主要是雨花台。
雨花台,古称“石子岗”,又名“聚宝山”“玛瑙岗”,位于中华门外1公里处,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海拔55—65米,地处南京城轴线的南端,也是中华门的对景。相传南朝梁代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讲经,一时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此地有3个平台较为著名,即东岗台(梅岗)、中岗台(凤台岗)和西岗台。但因东岗台和中岗台紧密相依,而西岗台则远在数里之外的安德门,故人们习惯把东岗台和中岗台合称为“雨花台”,而把西岗台称为“菊花台”。
南京主城区内的河流主要为城南的秦淮河水系和城北的金川河水系。
南京主城区内的秦淮河水系现在被统称为“内秦淮河”,主要指明代京城城墙以内、鼓楼岗以南的各水道,包括青溪、珍珠河、明御河、玉带河等。下文说到的运渎、潮沟等都是现在内秦淮河的前身。
内秦淮河水系汇水面积24.27平方公里,蓄水量约64.6万立方米。受前述“三山两盆地”地形影响,流域内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因此,河道流向除北段外,多为自北向南、由东向西。
(1)内秦淮河
内秦淮河分为四段,即北段、东段、中段和南段。其中,北段、东段均为南唐时期杨吴城濠之一段(下文将详述);中段自文正桥向西,经淮清桥、四象桥、内桥、中山南路桥、鸽子桥、笪桥、鼎新桥、仓巷桥、文津桥、张公桥等,至铁窗棂出城,包含古青溪和运渎的遗存水道;南段为原秦淮河主流,自东水关入城,史称“十里秦淮”。该段河过文正桥后分水经淮清桥入中段,与古青溪相连,在古桃叶渡附近有一座拦污橡胶坝,向西经过平江府桥,由白鹭洲来水(小运河水)。
(2)珍珠河
珍珠河,又名“北渠”,为吴大帝孙权所开,是原潮沟和城北渠的一段。珍珠河位于主城区东北部,从鸡鸣寺和平公园向南经文昌桥至浮桥,在浮桥汇入杨吴城濠,水流再向东汇入青溪。据宋《景定建康志》记载:“事迹昔陈后主泛舟游乐之河,忽遇雨,浮沤生。宫人指浮沤曰:‘满河珍珠。’因而名焉。”
“浮沤”即河上的水珠。三国时,孙权迁都南京,大建皇家园苑和宫殿城阙,并修建仓苑。吴赤乌三年(240),为了引玄武湖水调节运渎流量,开凿了潮沟,东接青溪,抵秦淮,西通运渎,北连玄武湖。吴宝鼎二年(267),又修了城北渠,引玄武湖水入宫城,西接运渎。南唐及宋初,潮沟犹存。珍珠河不通运渎后,淤塞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疏浚自武庙闸至浮桥一段得以保存。
图2-13 南京城区主要水系分布
(3)进香河
进香河位于鸡笼山下,是运渎的上游,与潮沟相通。原为吴大帝孙权所开潮沟的一部分,有人称之为“潮沟西段”,北与玄武湖相通,南与运渎相连,与青溪、运渎等一起构成六朝都城的重要运输通道,运输船只可沿秦淮河直达宫城。明初,在鸡笼山南麓兴建有鸡鸣寺等庙宇,为便于人们去寺庙进香,沿着运渎疏浚了原潮沟的一段河道,进香者皆由此水而来,因此得名“进香河”。清末至民国,进香河日益淤塞。现已改建为排水暗沟,在河道上面盖板铺路,为进香河路。
(4)小运河
小运河为明初所开,自白鹭洲至内秦淮河,在文德桥与利涉桥之间。明代,南岗(今赤石矶)一带为留守后仓,货物往来频繁,为方便运输,引仓前娄湖水为渠开凿了小运河。现大部分被填,白鹭洲公园为现存遗址。
(5)乌龙潭
乌龙潭位于广州路南侧盋山之下,四周是山丘高地。三国时,为运渎与潮沟交汇入江处,名“清水大塘”。因水中莲花翩翩,又名“芙蓉池”“白莲池”。乌龙潭风景优美,潭岸亭台楼阁错落,花木扶疏,一派诗情画意,被誉为“西城之冠”,素有“南京小西湖”之美誉。东晋时成为乌龙潭,传说潭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每年阴历六月十九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由此得名。唐朝时为颜真卿的放生池,现辟为公园。
图2-14 乌龙潭宛在亭旧影
乌龙潭南北长600米,东西宽17—75米,汇水面积0.87平方公里,水面积3.2公顷,水深0.5—1米,潭底标高10—10.5米,常水位11米。出水流入秦淮河。它承受五台山西北侧、清凉山南侧、广州路随家仓一带来水。雨季山水急流入潭,因潭底逐渐淤高,容量有限,加之出水不畅,致使低洼地段严重积水。为减轻淹水,政府于1963年、1988年2次组织疏浚。1978年,将广州路明渠改建成盖沟(2米×2米,长720米),水仍入乌龙潭。1979年下游埋设排水管(孔径1 000—1 500毫米),长166米。同时维修溢流堰,设有闸板,堰顶标高8.5米,潭内水质有了改善。
图2-15 乌龙潭现状
1998年为解决广州路西段乌龙潭地区长期受汛期内涝困扰的问题,鼓楼区政府结合道路建设,沿路埋设直径为600—1 800毫米的排水主干管,出口设在乌龙潭中,又于该潭清淤泥3.5万立方米,并对广州路上排水干管出水口实施截流处理,让污水直接入秦淮河,初步解决了该地区内涝问题。
明代,金川河流经南京主城北部,因流经城门金川门而得名。金川河发源于鼓楼岗和清凉山北麓,并与玄武湖相通,下游流经宝塔桥入长江。南朝刘孝威在《登覆舟山望湖北》一诗中提到“紫川通太液,丹岑连少华”,其中“紫川”指的是金川河,“太液”指的是玄武湖。明初,金川河作为京城南京的运输航道,东达狮子桥,南至阴阳营,西抵古平岗。明初修筑城墙时将金川河分内金川河和外金川河,穿过金川门在城内的一段称为“内金川河”,城外一段称为“外金川河”。内金川河过京城城墙金川门后,汇入明代外护城河;外金川河出外郭外金川门汇入长江。
1994年出版的《南京水利志》记载,金川河在明初筑城时,“上游西段被城墙隔开,通过大树根水闸与玄武湖相通;下游受金川门城墙约束,水量大为减少。上游的南段只到北京西路和云南路口一带,下游从金川门西水洞出城,汇护城河、玄武湖来水,经长平桥、水关桥至宝塔桥附近入长江”
。又说,“民国31年(1942),疏浚金川河,改建涵洞11座,是年12月,疏浚虹桥河,改建涵洞12座。1958年城内干流裁弯取直,自东瓜圃桥起向北至老城墙基段,废老河开新河……城外自老城墙基向北经安乐村至宁沪铁路涵洞,开新河……”
图2-16 外金川河现状
今外金川河沿线有宝塔桥、水关桥、长江大桥等水文化遗产,明代外郭城经外金川河,河旁曾有外金川门,与金川门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