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一个中国学术故事

南京大学李开教授认为,“段玉裁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中国学术故事” 。学术故事的主人公段玉裁(1735—1815),是江苏金坛人。学术文化界推许他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代朴学宗师,“湛深经史,尤精六书” ,“在文字学上坐第一把交椅” ,“杰出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家” ,有着著名的语言学家、经学家、文献学家、思想家等文化标识。“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养成了他读书与从政都重“君子之直立”、特立独行的品行;崇尚实学、无征不信的科学精神与时代风气、师从学术大师戴震(1724—1777)的经历,促成了他治学既以经明道、尊师重道,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理念。他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影响最大的《说文解字注》,同时代的学术大师王念孙(1744—1832)作序称誉“千七百年来无此作”;另有《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经韵楼集》等书近30种 ,校勘群籍,讨论学术,均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文化价值。

古代读书人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其知识学问最终只有通过政治的实践与检验来确证其价值。在这种强烈的单一价值理念驱使下,由士而仕,博取功名,投身宦海,成为古代读书人最为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而优则仕”,出仕为官成为古代读书人实现理想抱负的一条基本途径。《孟子·滕文公下》直接表达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段玉裁也不例外,36至46岁时曾担任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县令,成为一名沉沦县令与代理县令长达10年、颇有个性的基层官员。他到黔、川“千里为官不为财”,而是牢固树立“廉政勤政”“亲民化民”的从政理念,实行“吏不扰民,而民自不扰吏”的施政方式,兴办学校,修建祠堂,表彰忠烈,处理公务之暇,挑灯夜读,刻苦治学,显示出“经济(经世济民)”出自“学问”、“学问”发为“经济”的特色,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的人文主义理想,赢得同时代人孔继涵(1739—1784)“官况清卓”的赞誉

了解和研讨段玉裁的学术思想,探究其从政理念,并通过他读书、为官、治学的完整过程,以略窥清代学术流派的兴起、形成、鼎盛乃至解体,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冲突或融合的历程,或可对当今学术研究、学风建设、为政之道、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我们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走近前贤的人生,可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创新精神的熏陶,传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以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段玉裁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等,他自己留下了《八十自序》等记载,书信、序跋及相关论著等当中也多有反映;前贤与今人从学术文化的维度介绍与研究较多,如清人王念孙有《大清敕授文林郎四川巫山县知县段君墓志铭并序》,《清史稿·儒林二》有传;刘盼遂有《段玉裁先生年谱》 ,陈鸿森对之作《〈段玉裁年谱〉订补》 ,罗继祖有《段懋堂先生年谱》 ,马树杉有《〈段玉裁先生年谱〉补正》 ;当代论著有郭在贻、傅杰《段玉裁评传》 ,董莲池《段玉裁评传》 ,赵航《段玉裁评传》 ,拙撰《段玉裁年谱长编》 ,等等,相关研究论著不计其数。各种乾嘉学术年谱、中国经学史、学术史、学术思想史资料或研究,一般都涉及段玉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许惟贤整理本行世。影印本《段玉裁全书》

图1 《段玉裁全书》书影

四册,收罗了存世的所有段氏著作,所书各书均有学术性的“叙录”,附有刘盼遂、罗继祖两位先生所撰段氏年谱,资料丰富。以上文献资料与研究论著,较为专业晦涩,一般读者难以亲近。通俗性的读本则有丁寅生著《字仙段玉裁》,王双林著《一代朴学宗师——段玉裁》,齐心著“中外巨人传”丛书之一《段玉裁》等 。通俗读本有的介绍称“以段玉裁铁骨支贫瘁注《说文》的传奇故事为经,正史与野乘参半,传说与虚构汇流,故事情节曲折迷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充满戏剧性,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这种写法不失为一种向大众普及传统语言学知识、传播中华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良方,有其可取之处,但以虚构入传,似已属于文学创作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学人评传。

斗转星移,段玉裁诞辰280周年的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江苏拉开首个全民阅读日序幕,倡导将阅读融入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期待让社会每个角落飘起书香。当天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启动了“江苏传世名著评选”活动,选出百部名著,承载千年文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榜上有名。当年8月15日,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的“段玉裁诞辰280周年纪念暨段学、清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开幕,重在“求全”“存真”的《段玉裁全书》首发式同步举行,来自中国(含香港、台湾地区)、美国、德国的一百余名学者,围绕段学、清学领域的十五个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将段玉裁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段玉裁在学术文化史上的贡献,得到世人的公认,也早已赢得前人赞扬与肯定而载入史册。《清史稿·段玉裁传》引述清代学术领袖性人物阮元(1764—1849)的话说:“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说文》二也,《汉读考》三也。”并在《诗经》《尚书》《左传》等方面成就卓著。段玉裁以学术名世,以其献身学术、穷且益坚的人格魅力,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取得的原创成果、重大发现等,被尊为楷模,受到后世敬仰,已成为江苏人民的骄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江苏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段玉裁顺理成章列入了“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在《一脉千古成江河——江苏文库·研究编序言》中提出“文化名人传”的要义是“仰望山脉”,关键词是“文化”,“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倾听、文化诠释、文化理解,是‘文化名人传’的最大难点,也是其最有意义的方面”。基于以上所述与“文化名人传”的撰写体例,本书以乾嘉时代学术为背景,以段玉裁的著述、前贤及时人的研究为主要依据,重史料,主贯通,考察其一生行实,呈现其学术精神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完整过程,重点在文化学术,对其主要作品及学术思想、从政理念及为官情况等从时代性、独特性、创新性等维度进行阐释,并涉及与文化相关的教育、出版等事宜;段氏与当代学人的交流,与段氏相关之文化要事,以及学术流派的兴起、形成、鼎盛乃至解体,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冲突或融合之历程,也有记述与讨论,力求结合历史语境展示段氏的学术特色与个性风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书力求成为基于史料而有可读性的传记读本。

今据段玉裁《八十自序》、前人年谱、评传及拙撰《段玉裁年谱长编》等,将其一生大体分为五个时期来叙述,最后概述“后世遗响”:

一是26岁考中举人之前的在家乡学习时期,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此期段玉裁主要从家人读书学习,得到江苏学使尹会一赏识、受知于名家沈德潜等,乡举中式,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取得出仕为官的基本条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耕读人家的生活样态。

二是26岁开始入都会试、担任教习的居住京城与短暂外出的近十年历练时期,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此期段玉裁主要在京城参加会试,担任教习,向戴震等问学,结交钱大昕、程晋芳、邵晋涵等学人,随戴震短暂至山西主讲寿阳书院、助修县志,回家两年整理《诗经韵谱》《群经韵谱》等,明确了学术方向,与当代学者有了一定的学术互动,参与到江南学术文化与京师学术文化等的交流。

三是36岁开始担任黔、川县令亦仕亦学的十余年宦游时期,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此期段玉裁断断续续担任县官,三起三落,自称“不学而仕者十年,政事无可纪”。先“铨授”贵州玉屏县,不到两年“以诖误入都”;“越三年,宰于蜀”,先后署理富顺县、南溪县,并有半年时间兼任“化林坪”兵站的站务,有一年时间调回“成都候补”;只有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任巫山知县,相对平稳。此期段玉裁新交往学者不多,而在学术上有不少收获,如完成了古音学方面的由“两谱”到《六书音均表》,撰写诗经学方面的《诗经小学》《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纂定颇具特色的《富顺县志》,开始撰写《说文解字读》,另撰多篇学术文章和诗作,在学术界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是47岁辞官回乡的近十年广结学友、勤奋治学时期,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此期段玉裁“引疾致仕”,次年四月途经江宁时拜会钱大昕,返回家乡金坛著书立说,曾短暂居住镇江、入武昌毕沅幕,并游历南京、苏州、常州、扬州等地,与众多学人交流,旧雨新知,切磋学术,并有《古文尚书撰异》等重要著作刻成,获得较高的学术声誉。增编《东原文集》十二卷本,并有《覆校札记》一卷,传承弘扬戴震学说。然因祖茔风波,个人精力受到不少影响。

五是58岁迁居苏州,多次至杭州,苦耕砚田、传承学术的成果丰硕时期,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嘉庆二十年(1815)去世。因祖茔事遭讼而难解,段玉裁不得不避祸移家苏州,长期居住于阊门外枝园。而从其一生学术来说,段氏反而因祸得福,有机会与吴门及更多的学者交流,得到苏州藏书家的帮助而阅览更多经典,拓宽了学术视野。此期时间较长,学术成果丰硕,学术活动较多,并提携后进,传承学术。如辨《水经注》案、辨《直隶河渠书》、做《戴东原先生年谱》等建构“戴学”、弘扬皖学,曾助阮元校订《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出版礼学重要成果、发明义例的《周礼汉读考》,与顾千里展开学术争论,多篇重要的论学书信、序跋等,标志性成果《说文解字注》晚年刻成,编定包含300余篇文章的《经韵楼集》,等等,终成一代朴学宗师。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八日,81岁的段玉裁去世,归葬金坛县城西之大坝头,魂归故里。此期历时久、经事多,学术思想与学术成果较多,拟分三章来叙述,前一、二章是大体按时间顺序分“移居苏州与苦耕砚田”上下两章,第三章是评述段玉裁晚年在“戴学”建构方面所做工作,以便了解戴、段、二王这一学术脉络以及段氏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

最后以“魂归故里与后世遗响”一章作结,简要概述段玉裁去世后古代对他的评论以及近现代对其人其书的整理研究、纪念活动、段学的建构等。 UAom9xYnEzQtq4Kt7oBivXprmus0nxRKHOSqGuqwIx/n80FFSj6KMZIFtOi9Zw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