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两部“韵谱”

《诗经均谱》和《群经均谱》是段学的发端,初研古音并为他赢得学术声誉的最初成果,标志着他由举业走向了学术道路。两部“韵谱”经历了33岁初撰、34岁继续修订、36岁初成且得钱大昕序、38岁时京师向戴震请益、41岁归入《六书音均表》这一跨时多年的过程。

关于作谱的缘起,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二十八年癸未 四十一岁”条有一些线索,是受秦蕙田与戴震谈音韵的影响:

是年春,先生入都会试不第。为王君涵斋作《诗比义述序》。涵斋,癸未进士王栗人宽之父也。不第后,居新安会馆,一二好学之士若汪元亮、胡士震辈,皆从先生讲学,玉裁与焉。是时秦文恭公闻江慎修先生及先生之论元与魂、痕,当依《三百篇》析为二;殷韵当从唐人与真同用;上声拯韵、去声证韵,当分出独用,奏请刊正韵书,荐先生与钱君晓征任其事。纯皇帝以相沿已久,未允也。先生深明音韵,其论韵之文,有《书玉篇卷末声论反纽图后》,有《书刘鉴切韵指南后》,有《顾氏音论跋》,有《书卢侍讲所藏宋本广韵》,盖皆成于是年。其夏,遂出都矣。

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初出都回家后,他细读《毛诗》,认识到顾炎武、江永分韵的未尽当之处,遂分为十七部,与弟弟玉成撰成《诗经均谱》和《群经均谱》各一帙。其自撰《声类表序》说:“丁亥,自都门归里,取《毛诗》韵字,比类书之,诚画然分别,因又知萧、侯、尤之为三,真、文之为二,支、脂、之之必为三,二百六韵之书,总之为十七部,其入声总为八部,皆因《毛诗》之本然。已乃得崑山顾氏《音学五书》、婺源江氏《古韵标准》读之,叹两先生之勤至矣,后进所得,未敢自以为是也。”

我国系统的古音学研究始于宋代吴棫(约1100—1154),他在“叶音说”需有标准的原则指导下,以《广韵》206韵为出发点,讨论韵部之间的“通”“转”关系,据其系联,可以粗略归纳出13个上古韵部 ,其主要成果见于《毛诗叶韵补音》与《韵补》。吴氏所述并不完备,但对古韵做了初步探索,为后世古音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明代陈第(1541—1617),有了历史的眼光,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总体思路,对“叶音说”提出批评,明确了古音、今音之别,以诗骚文本材料研究古韵,以古还古,其成果见于《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顾炎武(1613—1682)接受了陈第的观点,撰写《音学五书》,即《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建立了以考据学为基础的古音学体系,清代古音学研究与此一脉相承。他分古音为10部,成为后世讨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戴震的老师江永(1681—1762),上承顾炎武,又针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的缺点,进一步离析《广韵》206部,辅以审音功夫,撰写《古音标准》,将顾氏10部修正为13部。戴震参与了《古音标准》的考定工作,段玉裁受其影响,由此涉足古音学研究并取得极大的成就。

段氏分古音为17部,其古音学体系实奠基于此,陈绍棠认为“惟此二书仅按字归类,极简略,非今见于《六书音均表》之本也” 。段玉裁在应试的同时,有了不带功利目的的从学之心,遂拜戴震为师,二谱即为最初的学术成果。其拜师之由,最初与从学音韵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两谱后来得到程晋芳赏识、邵晋涵录副本、钱大昕作序,向戴震请益而得指导,乾隆三十八年(1773)戴震再考古韵时认可段氏支脂之三分之说为“确论”。段玉裁不断精研、修改,此时已在川任职,至乾隆四十年成书,四十一年最终刊刻改入《六书音均表》。 USIDYxPQGYVmp6UC3F0u7lAXKY4phRvJRWSroAnL1xVIHsivANKnpxF+pG8lx5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